人物簡介
夏廣順,1926年出生,遵化市團瓢莊鄉(xiāng)東黎河莊村人。
人物生平
他一回到村,就向組織申請擔任了村掃盲文化教員,利用業(yè)余時間辦起了識字班,決心幫助貧苦群眾摘掉文盲的帽子。識字班開始的時候,只有村里的幾名干部參加,于是,他就挨家挨戶地做工作,動員村民到識字班去學習。
1950年,夏廣順擔任了東黎河莊的村長。為了摘掉“文盲村”的帽子,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大隊建立了有青、武、婦參加的領(lǐng)導班子,由黨支部書記掛帥,一名支委專管。
“多讀馬列書,心明不迷路”,這是夏廣順同志常說的一句話。他努力學習革命理論,刻苦攻讀毛主席原著,有時晚上一直讀書到深夜,老伴經(jīng)常是一覺醒來還看見他在煤油燈下學習著。他白天帶領(lǐng)社員去勞動,晚上到村里的識字班教學員認字,堅持每天早起晚睡,提前把每天要學的字工整地寫在黑板上。他的口袋里總是不離書和報紙,不論是在開會前還是在地頭休息,總是要拿出書報來給大家讀上幾段。碰到陰天下雨不出工的日子,更是捧起書就放不下了,一邊吃飯還一邊看書,大伙都叫他“讀書迷”。有一次他去縣里開貧下中農(nóng)代表會,隨身帶上了毛主席的《矛盾論》,利用飯前飯后空余時間學習,開了7天會議,他硬是把《矛盾論》從頭到尾又讀了一遍。在他的帶動下,識字班由最初的幾個人發(fā)展到了32人。
1955年識字班正式轉(zhuǎn)為常年民校,夏廣順擔任校長。初始,民校招收學員是個大問題,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發(fā)動村干部挨家挨戶到村民家走訪,有的村民反映,民校學的文化太籠統(tǒng),沒有實用知識,學了用不上。有的甚至說,我一個莊稼人學不學沒啥關(guān)系,會干活就行了。面對這樣的問題,他在全村召開了“憶苦會”、“談心會”,教育群眾不要忘記過去沒有文化的苦,鼓勵群眾樹立信心,克服困難,一定要學好文化,并讓支委王富等人現(xiàn)身說法,告訴群眾學習不分年齡,活到老學到老。在聽取群眾的意見后,他把民校分為政治學習班、干部班、初小班、高小班和初中班。從全鄉(xiāng)知識青年和初高中學生中選拔了26人當文化輔導員,并根據(jù)農(nóng)村的特點制定了學習方案,冬季晚上學習兩個小時;夏季改為早出工早收工,午飯前后學一個半小時;春秋大忙季節(jié)采取三種方法:一是定期集中學習,干部班每月集中學習3次,高小、初中班學員每月集中學5次;二是在定期集中指導下,開展自學,定期檢查,布置新任務,把集中輔導與分散自學結(jié)合起來;三是開展地頭學習,動員參加勞動的社員互幫互助共同學習,這樣既能讓學員堅持學習又不影響生產(chǎn)。
為了提高社員學習的積極性,他把字編成謎語的形式,在干活的時候動員大家一起來猜,并把農(nóng)具都貼上了名稱,社員們邊勞動邊學習。群眾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民??cè)藬?shù)發(fā)展到112人,入學青年達97%、壯年達51%。同年,夏廣順同志被當?shù)卦u為“掃盲先進標兵”。
1956年,他提出了“一手抓掃盲,一手抓生產(chǎn)”的口號,告訴廣大農(nóng)民認字不是目的,目的是把所學的知識用到生產(chǎn)生活中去,提高糧食產(chǎn)量。根據(jù)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需要他親自從廊坊等地請來了技術(shù)員,在有關(guān)部門和群眾的支持下搞了6畝高產(chǎn)實驗田,并組織11名初中以上文化的青年和一名有經(jīng)驗的老農(nóng),成立了技術(shù)學習小組,學習植保和農(nóng)電知識。同時引進了玉米、花生、棉花、白薯等10個優(yōu)良品種,并擔負了全村修整灌溉田90畝、種植豐產(chǎn)田100畝的技術(shù)管理任務。經(jīng)過6個月的學習實踐,學員們掌握了棉蚜、鉆心蟲等8種當?shù)刂饕οx的習性和特征、危害途徑和防治方法,同時學會了架線、安裝和機電簡易維修的知識。
1956年5月21日,夏廣順被選為遵化縣掃盲協(xié)會會長,這使他更加堅定了摘掉文盲帽子、讓全體干部和社員在文化上徹底翻身的信心。他的勁頭越來越足,工作更有起色,這一年,他又連續(xù)2次被縣委評為“掃盲先進個人”。
1958年,東黎河莊村終于摘掉了“文盲村”的帽子。全村的學齡兒童除一名病殘外都入了學,在18歲至45歲的192人中,初中文化以上的46人,小學文化的118人,當時24名社隊干部,均通過民校學習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其中有11人達到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民校還培育出機電手12人,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員60人。學員們利用學到的知識實行科學種田,使糧食畝產(chǎn)從1956年的370斤提高到了485斤,平均每人吃糧指標達到480斤。
同年,中共遵化縣委召開了文教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夏廣順再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1959年5月他代表遵化縣參加了河北省文教系統(tǒng)群英會。他辦民校的成功經(jīng)驗受到省領(lǐng)導和與會者的好評,并被推薦出席全國首次召開的“文教群英會”。
1960年6月1日,夏廣順代表河北省出席了全國教育和文化、衛(wèi)生、體育、新聞方面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簡稱“全國群英會”,在人民大會堂受到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lǐng)導人的接見,6月5日又受到了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長陳毅的接見并宴請。在這次會上榮獲了“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和“全國文教勞動模范”稱號。
文革期間,東黎河莊的民校受到了沖擊,夏廣順同志也成了打擊的對象,但他并沒有屈服,堅持把民校辦起來并成功了,很多慕名而來的人到這里學習辦民校的經(jīng)驗,夏廣順總是毫無保留地傳授并親自指導,民校被稱為“風吹不倒、雨打不散的鐵民!保救艘脖环Q為“辦學迷”。 1966年5月,夏廣順同志被中共遵化縣委組織部、宣傳部聘請為“農(nóng)村黨支部教員”。
1998年夏廣順同志因病去世,他在有生之年,為掃盲工作歷盡心血,為普及農(nóng)村文化教育事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