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張際升(1872~1932年),乳名順德,字純清,祖籍福建南靖縣書洋塔下!
清光緒年間,縣學科試,張際升名列前茅。后隨父去南洋,厭倦經(jīng)商,以極大的興趣自學中醫(yī)學,并有所成就。不久回國繼續(xù)攻讀詩書,獲貢生。而立之年涉足仕途,曾任廣東從化知縣,替百姓辦許多實事、好事。未滿3年榮調(diào)。百姓捧清水一碗,清香一束,夾道歡送。此后,他歷任高明、四會、三水、香山等縣知縣和廣東省候補道臺等。清末,擁護孫中山,捐款支持辛亥革命。民國1年(1912年)2月,被選為福建臨時議會議員。民國2年以后出任安溪和南靖知縣。他居官清廉,勤于政事,成績顯著,黎元洪總統(tǒng)曾授予一等三級警察獎章。張際升擔任南靖縣知事期間,靖城附近王、陳兩姓宗派械斗長期不休。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服兩姓鄉(xiāng)紳及眾人,并自己掏錢備辦豬羊牲儀,給雙方拜祭祖宗,盟誓兩姓從此言歸于好。兩姓百姓深受感動,約定日期殺豬宰羊備辦禮品,敲鑼打鼓往縣城答謝這位為民辦好事的父母官,并立碑于兩姓交界的觀音山麓,以示紀念。后來,張際升看到當時官場黑暗,正義不能伸張,毅然辭官返歸故里。民國8年(1919),張際升再次出洋,到新加坡開辦萬山藥局。他刻苦鉆研,醫(yī)術高明,善治疑難癥,患者登門求醫(yī),絡繹不絕。他還為生活有困難的華僑義務治病。醫(yī)德高尚,飲譽星島。民國11年(1922),張際升回國定居平和琯溪,與當?shù)赜凶R之士積極提倡“實業(yè)救國”。他選擇長蘆,與周俊生的瑯琊殖牧場、林友梧的天馬殖牧場聯(lián)合,創(chuàng)辦長蘆殖牧場。他還參與制定琯溪建設規(guī)劃,資助修建公路等公益事業(yè)。民國18年(1929),琯溪創(chuàng)辦第一所私立東溪中學,張際升應聘擔任首任校長。民國21年(1932),張際升病逝于琯溪,終年6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