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百科名片
羽戈,皖北人。知名青年學(xué)者、時評人。生于憂患,長于清貧。二十六歲的生命充滿了無可索解的矛盾:習(xí)法學(xué)四載,最終卻遠離法律;恐懼文字的無力感,卻依賴文字而生存,F(xiàn)為不自由撰稿人,一面寫評論為稻粱謀,一面關(guān)注憲政理論及政治哲學(xué)。愛看電影而不求甚解,在光影的暗角運思愛欲與正義的真諦。撰有思想隨筆集《從黃昏起飛》、影評集《穿越午夜之門——影像里的愛欲與正義》
目錄
評論 書寫才華 自我意識的覺醒 內(nèi)在的書寫 《百年孤影》,東方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評價
評論
《從黃昏起飛》的評論:狂歡年代的心魂書
2008-06-06 11:40:05 來自: 行走的筆尖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
2002年春天,時為西南政法大三學(xué)生的羽戈,因偶然的契機,讀到一本名叫《拯救與逍遙》的書,頓時如遭電擊:“書中提出的問題化作一柄柄解構(gòu)的刀子,使我舊時辛苦累積的信念體系轟然崩塌!睆哪强唐穑K止了“語言煉金術(shù)”的詩歌寫作,義無反顧地迫近黃昏的思想之門。6年的過去了,求索跋涉存留的部分印記,結(jié)晶為青春菲薄的祭奠:《從黃昏起飛》。
書寫才華
羽戈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谥霸姼杈毩(xí)的饋贈,他的文字有著罕見的純度、密度、精度、力度;同時大量的觀察與閱讀,使得他的書寫也有著許多青年學(xué)人無法企及的廣度和深度:社會問題、政治思想、文學(xué)批評、電影評論……但所有的思考又都擁有一個共同的指向:我們置身其中的這個現(xiàn)實。正是這一點,促成了我和他的相識。2005年,我在天涯社區(qū)不經(jīng)意讀到一篇名為《每個人的故鄉(xiāng)都在淪陷》的網(wǎng)文,頓時被它那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所深深吸引。作者所指的故鄉(xiāng),是一座皖北小城——阜陽,如今它已被某些媒體形容為“新聞富礦”和“新聞重災(zāi)區(qū)”。當(dāng)時我就注意到羽戈的行文,他并沒有被無邊的憤怒所左右,而是用一種冷靜、克制的理性態(tài)度緊緊包裹住內(nèi)心連綿翻涌的悲憤。在后來的交往我才得知:他是82年生人。
自我意識的覺醒
同樣置身沒有童謠的年代,當(dāng)大多數(shù)同齡人宛如溫水中的青蛙,在游戲和享樂的溫柔鄉(xiāng)里“沉醉不知歸路”,羽戈卻突然調(diào)轉(zhuǎn)身來,反戈一擊,向存在發(fā)問。這種自我意識的覺醒是如此痛楚,它足以動搖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基石。在《焚燒的家園與尋找童謠的一代人》一文中,羽戈不無悲慟地寫到:“這一代人,生在了一個不幸的年段。理想主義的沉淪,英雄路的荒蕪,道德的覆滅,這些痕跡正是他們?yōu)榱瞬辉偈茯_而無奈遺留下的。由于一種對已逝去的那個政治嬉戲年代的恐懼,這一代人在拒絕了偉大的騙子的同時,也拒絕了某些真正的神靈。而拒絕到了極致,他們連現(xiàn)實也不再相信。”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缺失信仰就沒有救贖的可能,否則我們的存在只能如一根在虛空中不斷飄蕩的鴻毛,無法墜地獲取力量。懷疑正是信仰的開始,對自我境況的剖析類似于一次刮骨療傷的自救,在戰(zhàn)勝內(nèi)心的惶惑與恐懼之后,“我們要相信,那幽暗中的眼睛依然是可以仰望天堂的,并且那里,已經(jīng)為生于1980初的孩子留下了永恒的位置。”
自從尼采指認并宣判“上帝死了”之后,世界進入了真正的午夜,祭祀神靈的廟宇坍塌,廣場擠滿了狂歡的“空心人”。艾略特曾如是預(yù)言:世界就是這樣告終,不是“嘭”的一響,而是“噓”的一聲。詩人的憂慮并非空穴來風(fēng),在“娛樂至死”的年代,如今它已經(jīng)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社會鏡像:每天都有如此眾多的噓聲此起彼伏的在我們耳畔想起,它們洶涌成河,試圖淹埋每一個拒絕合唱的個體。羽戈命名當(dāng)下的時代為“喜劇時代”,它的多元促使了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解體,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再也沒有什么值得恒久的堅守。它讓那些習(xí)慣于一本正經(jīng)“找尋意義”的人們失望,但就是在這樣的年代,民主的朝曦才有殺破黑暗的可能。 “大一統(tǒng)”、只有一種聲音是可怕的,人們需要葷素搭配的段子,“當(dāng)政治符號化為娛樂符號,盡管政治的表層還涂抹著深厚的威嚴光澤,但它的觸手無法抵達的地方,它的威懾力正在緩慢削減! (《從1984到美麗的新世界》) “通過娛樂推進政治的透明化與公開化,讓政治回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娛樂與民主》)
內(nèi)在的書寫
公共的言說之外,一種更為內(nèi)在的書寫流淌在羽戈的筆端。這種書寫與功利和稻梁無關(guān),它只是嘗試制造火種,把內(nèi)心幽暗的花園照亮!霸谝粋很特殊的壁架上,在危險與提升之間,他安頓下來,正是在這里,而非別處,他被允許寫作”(卡內(nèi)蒂)。為何寫作,這一個難題,它像河流橫亙在每一個寫作者面前。在《書寫的劫難》一文中,羽戈道出了自己的觀點:寫作之于我們,既是沉淪,又是救贖。雖然在沒有經(jīng)典的年代,“寫下就是永恒”成了絕望的虛妄。但是下一個問題接踵而至:救贖是否真的存在?在《救贖與正義》中,羽戈試圖給出一個明晰的答案,但卻是如此牽強:個體的救贖高于一切,關(guān)于良知的安穩(wěn)才至于正當(dāng)。這不是羽戈的過錯,在一艘將傾的沉船上,將自己搶救出來至關(guān)重要,更何況還有那么多的作業(yè)向我們索要答案,譬如愛與正義。圣經(jīng)有云:惟愿公平如洪水滾滾,愿正義如江水滔滔。當(dāng)愛與正義只是一道單選題,我們又該如何抉擇?《愛與正義的辯難》是集中我最喜歡的文字,對于正義的長久要求耗盡了愛,而正義卻恰恰產(chǎn)生于愛,它們像一根琴弦緊繃的兩端,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合與分。
我承認,閱讀羽戈的文字并不是一件輕松愉悅的事情。這是一場有別于時尚與流行的心魂書寫,作者時常把自己逼至孤絕的境地,也讓有幸讀到它的人坐立難安。沒有人告知我們生活是有問題的,也沒有人告知我們答案,羽戈的困惑也正是文本的價值所在。加繆說:任何苦難都無法,而且永遠無法讓我對我所認識的生活作偽證。作為生活某一階段的見證,《從黃昏起飛》真實記錄了“作者與分裂的靈魂進行肉搏戰(zhàn)之時的劍拔弩張,還有其后的傷痕累累”,雖然作者自謙說“它充斥著矯情、偏激、武斷、淺薄與大言不慚的自得”,但“時代列車的顛簸再過劇烈,終究難以消磨它們的價值。”
讓我們期待密涅瓦的貓頭鷹的下一次起飛。
《穿越午夜之門——影像里的愛欲與正義》,花城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穿越午夜之門——影像里的愛欲與正義》:愛與正義,是羽戈看電影的兩個精神基點。由此出發(fā),他展開了對《鵝毛筆》、《肖申克的救贖》、《美國往事》、《盲井》等數(shù)十部經(jīng)典電影的評析。他一般極少從技術(shù)角度評論電影的優(yōu)劣,而是以一種六經(jīng)注我的方式“在光影的暗角運思愛欲與正義的真諦”。與其說羽戈是在看電影,不如說是通過電影觀察這個多元而開放的世界。所以,這本書既可視作一個人的電影史,亦可視作一個人的精神史:一個惶惑的青年,如何迷失于光與影的戰(zhàn)場,他與電影的斑斕邊界作戰(zhàn),更是與自己的有限性作戰(zhàn)——他能否找到世界午夜的精神迷宮的出口,穿越那道通往伊甸園的藍色之門?
《百年孤影》,東方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對真相與正義的熱愛促成了羽戈的歷史之旅。他不是歷史科班出身,對歷史哲學(xué)從不感冒。他更習(xí)慣從常識、常理和常情入手,像一條明察秋毫的獵犬,一個鍥而不舍的偵探,埋首故紙堆中,穿行霧靄深處,小心翼翼分析、存疑,推理,求證,剝繭抽絲,步步為營,一點一點逼近他所追尋的被九重火漆包藏的真相與正義。
對真相與正義的追逐,并未減損他對歷史的溫情與摯愛。在羽戈筆下,近世人物絕非冷若冰霜的待解剖物,而是活色生香的有機生命。盡管作者的歷史敘事秉持一種中立、冷靜的風(fēng)格,在此背后,卻處處可見書寫的激情、熱切、虔誠。張佩綸們的感情有多么纏綿,作者的筆調(diào)就有多么悱惻;譚嗣同們的義舉有多么壯烈,作者的筆調(diào)就有多么決絕。
評價
從文本的清理走向歷史現(xiàn)場的打掃,再從歷史現(xiàn)場的審視回到對文本的質(zhì)疑,歷史研究的這兩條路徑阡陌縱橫,貫穿了此書。依循作者的指引,我們得以看見:張佩綸與李鴻章女兒的結(jié)縭純屬政治婚姻;譚嗣同過于操切的性情是導(dǎo)致戊戌變法失敗的一大要因;1900年前后的梁啟超曾經(jīng)在改革與革命兩大陣營之間徘徊不定;楊度一生糾結(jié)于帝王術(shù)與憲政的致命沖突,其晚年入黨屬于政治投機主義;袁世凱最大的罪孽不在稱帝,而是此前對憲法的僭越;吳經(jīng)熊受困于法律與信仰之爭,過早終結(jié)了法律生涯……這一幕幕歷史劇,似傳奇,似史詩,一演就是百年。再回首,只余一片孤影。
《酒罷問君三語》,寧波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這本書是青年學(xué)者、作家羽戈近十年來的精神歷程之記錄。羽戈年少成名,二十文章驚海內(nèi),如今三十而立的他,已經(jīng)在評論、歷史、政法等領(lǐng)域卓有建樹。他從不承認自己是天才,而自道“生性愚鈍”、“資質(zhì)平平”,那么,在青春的暗夜,哪些學(xué)者與思想家的作品曾賜予他光亮,引導(dǎo)他前行?從詩歌到評論,從政法到歷史,從文本到現(xiàn)實,是什么促成了他的突圍與轉(zhuǎn)型?他如何在一個惶惑的時代戰(zhàn)勝惶惑,在一個虛無的國度克服虛無?以及,他如何處理與愛情、政治的關(guān)系?于是便有了這本問題之書。與其說這是一本書,不如說這是一份思想病歷,一份飽含青春與時代之溫度的精神標(biāo)本。
同為80后作家、學(xué)者,同樣被人稱為“公共知識分子”,韓寒的表達是戲謔式的,甚至有點玩世不恭的味道,而羽戈卻不同,他的風(fēng)格是嚴謹?shù)、?nèi)斂的,甚至帶著苦難般的苦澀。他不是旁觀者,而是見證者;他的文字不是防空洞,而是舞臺和戰(zhàn)場。《酒罷問君三語》的隨筆,直接而清晰地映照出他的內(nèi)心世界,尤其是那些為公共領(lǐng)域而作的文字背后的困惑、探索和希望。與前兩本書《從黃昏起飛》和《穿越午夜之門》相比,《酒罷問君三語》似乎顯得更加隨性和私密,卻更清楚地展露了羽戈“起飛”和“穿越”中的那些怕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