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李旸谷——無畏的新聞戰(zhàn)士(1899—1939)
李旸谷,出生于江蘇省湖氵父。他自幼父母雙亡,由伯母撫養(yǎng)成人,幼年就學于蜀山東坡小學。1916年高小畢業(yè)后,李旸谷考入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無錫師范學校)。1921年,他畢業(yè)后回宜興,在陽羨女子小學任教,立即參加了受新思潮影響的青年自發(fā)組成的“宜興評論社”。1922年9月至11月,李旸谷以犀利的文筆,在《宜興評論》上連續(xù)刊出了以革命為核心的《革命與宜興》五章。在課堂上,他經(jīng)常以洪秀全農(nóng)民起義教育內容向學生進行革命思想教育,因而引起當時據(jù)占宜興的孫傳芳所屬白寶山部的懷疑,白寶山部搜查了學校,并要捉拿李旸谷,揚言“活著要人,死了要頭”。李旸谷逃離宜興赴上海,繼續(xù)尋找革命真理。
1926年,李旸谷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7年9月初,中共宜興省委批準中共宜興特支改建為中共宜興縣委員會,李旸谷為縣委委員,負責組織工作。1928年,由同學介紹,李旸谷到上海國立中央研究社會科學院任資料剪貼工作,這期間,組建了“中研黨支部”,李旸谷任支部書記,屬潘漢年領導。1931年,因在資料柜了被發(fā)現(xiàn)一包傳單,李旸谷被解職,后到“三師”任教。1932年初,李旸谷返宜,以在陽羨女小任教為掩護,積極開展黨組織恢復工作。1934年,李旸谷在無錫崇安小學任教。1935年,李旸谷回宜興和史釣江等人集資創(chuàng)辦義報社、大公印刷所及煤球廠,安排了很多人的生計。
1937年,“七七事變”后,在宜興淪陷前期,參加了“青年戰(zhàn)地服務團”,趕赴抗日中心武漢,沿途進行抗日宣傳活動。12月底到達武漢后,經(jīng)八路軍辦事處介紹,他到《新華日報》社工作。武漢淪陷后,隨中共鄂中特委挺進鄂豫山區(qū)。1937年7月7日,李旸谷任鄂豫山區(qū)黨委機關報《七七報》社長兼主編。當時的鄂豫邊區(qū)是敵后的前線,部隊處在敵人的梅花樁包圍里,每天在敵人空隙間行軍,辦報很不容易。是年12月25日,日偽軍前來掃蕩,26日凌晨,當部隊越過敵人封鎖線時,遇到埋伏的日軍。敵人的機槍不斷掃射。在這生死關鍵時期,李旸谷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他讓同志們先猛沖過去,自己留在隊伍最后。天很快亮了,李旸谷沒有來得及突破封鎖線被敵人發(fā)現(xiàn),壯烈犧牲,時年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