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于子仁,明朝湖北黃岡人,1385年考中進士,先在翰林院擔任庶吉士,后下派地方,到昌樂縣擔任了縣丞,相當于常務副縣長。
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昌樂縣紳士派代表去向朝廷匯報說,于縣長處事果斷、才能超群,為官清廉、勤政愛民,對胡作非為魚肉百姓的個別干部依法懲處,全縣群眾萬分感謝皇上給俺派了這么個好縣長!朱元璋很高興,對于子仁“賜金”鼓勵,并提拔他當了縣長。
《明史》的《循吏傳》中,有于縣長的名字。“偱吏”一詞兒,始見于《史記》的《循吏列傳》,專指那些在職時重農重教、清正廉潔、富民安民,調走后被百姓景仰懷念的市、縣級地方官,也稱為“良吏”(好干部),民間稱之為“青天大老爺”。
人物生平
《明史》記載,于子仁1385年考中進士,先在翰林院擔任庶吉士,后下派地方,到昌樂縣擔任了縣丞,被當?shù)匕傩辗Q之為“神縣長”。“神”縣長姓“于”不姓“神”,但是在百姓的心目中,他就是人民的守護神、幸運神。
當時朱元璋“重典繩群下,守、令坐小過輒逮系”,采取嚴厲措施整治干部隊伍,市、縣級干部犯點兒小錯誤就被逮捕處治。但是,也有“聞其賢,旋遣還,且加賞賚,有因以超擢者”,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不錯,不但釋放而且破格提拔的。
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有3名縣長、1名副縣長就屬于這種情況,其中包括昌樂縣長于子仁。可能是于縣長剛正不阿得罪了人,被逮捕審訊!安棵駷閇其]叩閽”,昌樂縣百姓派出代表,不遠800多公里,到南京上訪喊冤。朱元璋本來就對他印象不錯,聽了群眾反映后,“太祖喜,立擢四人為知府”,立即將這4人提拔重用,于子仁升任登州知府(市長,駐地蓬萊)。
于縣長調走時,昌樂百姓依依不舍,灑淚告別,將他列入“名宦祠”。于子仁去世后,百姓又把早在元代以前就建成的“龍神祠”,改成了紀念于子仁的“方山爺廟”,為他塑了像,一年四時八節(jié)像神一樣地供奉他,并在每年六月二十七(于子仁生日)這天,舉行盛大的廟會活動。
歷史上(現(xiàn)在也還有),官員調走時,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送“萬民傘”,或者“斷蹬遮道”攔著不讓走的事兒。有時是百姓真的不愿官員調走,有些則是安排的“作秀”,尤其是官員提拔的時候。一個縣長,生前在位的時候遇到點事兒,如果說百姓千里迢迢進京,還有可能是“被喊冤”的話,那么死后被建廟、塑像,當成神一樣懷念供奉,那么這種舉動就是發(fā)自內心的,說明真是個好干部了。做人、做官到這個份上,值了!
君不見,調走或下臺的官員,被草民鞭炮熱烈歡送的,也不在少數(shù)呢。而在當?shù)孛耖g,于子仁不但是個清官、好官,而且還成了能降妖伏魔、消災除難、庇護善良、保佑百姓的化身。
民間傳說,于子仁是為了驅除害人的妖魔,坐在惡鬼躲在里邊千年不出的洞口而坐化(去世)的!洞笄逡唤y(tǒng)志》則記載于子仁在昌樂“驅虎患,有恵政”。馮夢龍的《古今譚概》把他“杖虎”的故事放在了登州。明朝的昌樂、蓬萊,是否還有老虎存在,恐怕很難說,但他“有惠政”則是肯定的。蒲松齡還據(jù)此為原型,寫了小說《趙城虎》。
佚事兩則
讀唐教授《歷史上武岡之教育狀況》,受教良多。武岡洪武年間進士于梓仁不但是清官,還通異術,能“以牒捕虎”,還能死而復生,在民間還成為鎮(zhèn)壓惡鬼,護佑百姓的神。第一則“梓人”別本均作“子仁”,應為同一人。
軼事一:
于梓人者,湖廣武岡州人。其父嘗夜夢梓童神,遂能雕塑神像,極于工致。梓人生七八歲,眉目如畫,資性聰警。其州將愛之,因其父藝以梓人名之。
及長,有雋才,且多異術。舉洪武乙丑洪武十八年(1385)進士,歷知登州府。部民有訴其家人傷于虎者,梓人命卒持牒入山捕虎,卒泣不肯行,梓人笞之,更命他兩卒曰:“第焚此牒,山中虎即自來!眱勺洳坏靡,入山焚其牒,火方息而虎隨至,弭耳帖尾。隨行入城,觀者如堵。虎至庭下伏不動,梓人厲聲叱責,杖之百而舍之,虎復循故道而去。尋為部民告訐,以為妖術惑眾,有詔逮梓人下吏治之,數(shù)月瘐死獄中,棄其尸,家人發(fā)喪成服。一夜忽聞扣門聲,問為誰,答曰:“身是梓人也。”家人驚曰:“鬼也!痹唬骸拔釋嵰蚤g逃去,云死者詐也,勿疑。”家人不信,謂鬼衣無縫,驗之乃不然,遂內之。梓人不自晦匿,日與故舊游宴。或泛舟不用柁楫,逆水而上以為樂。里人劉氏,其怨家也,執(zhí)而縶之,白知州伍芳,請奏聞。芳異其事,不許。劉遂詣闕告之,朝命法官來州推按,未至,一日忽失梓人所在,但存鐵索而已。劉無以自明,竟坐欺罔得重譴,而梓人自是不復見云。梓人自號七十一峰道人,詞翰遒逸可觀。吳用藏其所制《游太山歌》一紙,予嘗見之。(明朝陸粲 《庚巳篇》)
言宋按:查《大清一統(tǒng)志》:于子仁,武岡人,洪武進士,授庶吉士,改知昌樂縣(山東縣名),驅虎患,有恵政。遷知登州府,以事被逮,登人詣闕訟冤,弟子禮,亦上疏乞兄養(yǎng)母,愿以身代。太祖嘉其孝友,特免子仁,令復職。子禮偕之任。
軼事二:
“方山藍寶石原生礦”與“方山爺”的傳說
昌樂寶石多,最多在方山。方山,在縣城東南10公里,面積約8平方公里,海拔338米,因“頂平如砥,四望皆方,故名。”方山,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藍寶石原生礦。(當?shù)貙<艺f,藍寶石原生礦就是包藏著寶石礦體的石頭)這里的藍寶石,蘊藏富、層面厚、含量大、品位高。寶藏離地面淺的就在地表,深的達幾十米;含礦層,薄的二三十公分,厚的八九十公分。開采旺季,正式辦證的就有300多戶,每戶一般五六人,多的十幾人。加上小商小販,每天有數(shù)千人在山上活動,至今還有人在繼續(xù)開采。
數(shù)年來,大量當?shù)厝撕屯獾厝嗽诖颂詫,雖然條件簡陋,但并沒有發(fā)生大的事故。挖寶者說,是有“方山爺”保佑!
在方山半腰記者看到有一座“方山廟”,廟內有一位“方山爺”。當?shù)厝苏f,這位“方山爺”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故事呢:
話說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新到昌樂上任的縣太爺叫于子仁。農歷六月二十七這天,于子仁攜了拐杖,帶了衙役,繞城巡視。見南、東、北三座城門大開,唯獨西門堵的嚴嚴實實,便問什么原因?衙役們說,因西門外常年鬧鬼,禍害百姓,前幾任老爺,有的被惡鬼纏身而死,有的怕鬼棄官而走,為了防鬼,就堵了起來。于子仁便登城向西眺望,果見蒿草叢中荒冢一片。于子仁自言自語道,世上從來邪不壓正,下官走的正、站的直,何懼惡鬼!當即讓手下人拆磚開門。
門一打開,果然妖風頓起,天昏地暗。惡鬼們一個個張牙舞爪,齊向西門蜂擁而來。隨從們毛骨悚然,抱頭鼠竄。于子仁卻不怕,拿了拐杖站在西門樓上。惡鬼們見縣太爺頭上金光四射,又有無數(shù)神兵各執(zhí)刀槍立于身后,一個個嚇的退縮不前。于子仁揚起拐杖,大喊一聲,拐杖立刻變成了一條金光閃閃的鞭子。一鞭下去,惡鬼們死了一大半,其余的紛紛南逃。
于子仁執(zhí)驅鬼鞭緊追不放,一直追到了方山。惡鬼們見山半腰有一個山洞,就鉆了進去。于子仁派人守住了洞口。惡鬼們在洞內嚎叫,我等千年不出,其奈我何?于子仁說,爾等千年不出,我就萬年不動!看你們還能糟蹋百姓否?!
隨即搬了一塊大石頭蓋住洞口,端坐在上面一動不動。一天、兩天,若干天過去了,惡鬼們被死死的困在洞里,為民除害的于子仁也就坐化在石頭上。后來,百姓們?yōu)榱思o念他,在于子仁坐化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塑了金身,尊稱為“方山爺”。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七這天,周圍的百姓就帶著香火和供品,來虔誠的祭奠這位為民除害的縣太爺。
如今在方山廟周邊還有很多參天古柏,傳說是當年“方山爺”親手種下的。據(jù)專家考證這些樹的年齡一般在600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