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于風 (1923.7—) 別名孫恪誠,浙江紹興人。擅長美術理論。1948年曾在冀察熱遼聯(lián)合大學魯迅學院工作。歷任解放軍中南空政文工團藝術指導,廣州美術 學院講師、副教授、研究員,嶺南畫派研究室負責人。論著有《文同、蘇軾》、《鄭燮美學 思想探微》等。
于風年表
1923
出生于河北保定祖父為“紹興師爺” 父輩為國民政府公務員
1930-1937
先后在河北青縣,武強,曲周及河南開封等地多小學及初中
1938-1942
抗戰(zhàn)開始后,離家,就讀安陽高中(學校遷在河南內鄉(xiāng)北峪村)后轉學中州中學(在河南鞏縣)
1943
報考河南鹽務局,任會計。(在洛陽) 同時就讀“會計夜校”
1944-1945
因戰(zhàn)爭關系,隨機關遷去陜西西安,同時被調去陜西鹽務局工作,仍任會計。日本投降后,與家庭取的聯(lián)系,辭去工作,與家人團聚。原計劃報考上海藝專,在上海,隨五叔去杭州探二祖父,在他們建議下,報考了軍醫(yī)大學,入學后軍訓,未到一個月,即“開小差”逃離該校。
1946
自上海搭船至葫蘆島,轉車去北平。當時失學,失業(yè),住在四叔家。
1947
清華大學招考十名會計員,乃報考,被錄取。于是進入“清華園”。在清華參加了年輕職員的“集體學習會”(簡稱“集學會”)并在地下黨領導下,發(fā)動并參加“反內戰(zhàn)”的職員罷工運動。(參見《集學會——我的啟蒙人》一文)
1948
暑假期間,經“集學會”地下黨介紹,經唐山過冀東解放區(qū),參加革命,并改用現(xiàn)名“于風”經冀東城工部介紹,去熱河省十三家子“冀察熱遼聯(lián)合大學”學習。東北全境解放后,隨校遷往遼寧錦州,并正式編入聯(lián)大研究室文藝組學習(參見《緬懷徐懋庸校長》一文)
1949
調入聯(lián)大魯藝文學系任教育干事。平津解放后,聯(lián)大奉命撤銷,魯藝部分師生組成文工團,進關隨軍南下。四月間,到北平,編入四野南下工作團三分團。被任命為文工團研究組組長。同年九月一日,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南下經開封至武漢,編入51軍文工團,任戲劇隊長。
1950
中南空軍成立,改為中南空政文工團,先后任歌舞隊長,藝術指導等職。
1951
中南軍區(qū)匯演,編導獨幕話劇《大家一條心》小歌劇《三封信》及說唱《楊根思英雄排》均獲獎。并有上雜出版社編輯出版。當時四野部隊藝術學院組團赴朝鮮慰問志愿軍。于風被借調隨團赴朝。
1952-1955
連年政治運動不斷(如“反胡風”“肅反”“審干”“整支”等)每次運動均被批判,終于在1954年,主要因家庭問題(父母去了臺灣)被開除黨籍。
1956
離開部隊,轉業(yè)至中南美術?茖W校,任講師,后為副教授,研究員,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
1958
編寫《文同·蘇軾》,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入“中國畫家叢書”出版。(1988年重印“修訂本”)中南美專由武漢遷校廣州,改為廣州美術學院。
1966-1976
“文革”開始,進入“牛欄”。后去“五七干!眲趧。
1973年
調回學校。
1983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向原部隊紀委提出要求復查黨籍問題,至83年,獲得平反,學校召開會議上,宣告恢復了黨籍。
1985
嶺南畫派研究室成立,擔該室主任,開始參與編輯,出版《嶺南畫派研究》 。
1989
離休。
1991
出版《古代題畫詩分類選編》。
1999
出版《藝文雜著輯存》。
2007
先后在肇慶端州及嶺南畫派紀念館舉辦書法展,并編印書法集《于風書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