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朔縣志》載文:“清田翰林墓,在司馬泊村西。田喜 (1632~1697),清順治十八年(1661)辛丑進士?滴跞辏1664)入翰林院,為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官三品。賜祭喪視二品禮恩,皇封賜修敕建田翰林墓。建有石牌坊、馬、羊石雕等。近年曾出土其賜封淑人墓志銘一方,存崇福寺內(nèi)。墓地建筑已毀,墓地尚存!保ㄕ裕骸暗谌(jié)名人墓葬”,393頁)
時代背景
田翰林墓坐落在司馬泊村西,墓地“頭頂 洪濤山,腳蹬草垛山”,西北東南走向。墳頭西北方是高大的洪濤山峰,墳尾下是東南向的清泉、泥泉、油沙泉及當年 尉遲恭擒海馬處的五花泉等眾多泉群組成的廣闊水面。墓地依山傍水,顯然是一塊風水寶地。
康熙乙亥年(1695)農(nóng)歷二月十八日,田翰林去世?滴跞辏1697),御賜新塋,敕建此田翰林墓。據(jù)傳說,康熙皇帝親自來朔為其勘察墳地。看準此處地盤后,在點穴時,一只狼正臥在墓地上?滴趸实劭匆娏苏f,方向不對,該狼就爬起來,頭向西北方又臥下了。于是,把狼臥處確定為下葬穴位,勘察人員點紙、放炮后,開穴時,狼已無影無蹤。接著,康熙皇帝在此為翰林作了祭奠。因此,該墓地被當?shù)厝藗兎Q作“狼點穴,御祭墳”。
墓地占地120畝,整體建筑格局,與歷代君王的陵墓很相似,氣勢雄偉,建筑宏偉壯觀,具有濃濃的皇家味道,人稱“朔州第一墓”。
墓地四周圍有磚砌花圍墻。墳門建在東南方,墳門前道路兩邊,南北各立了兩塊兩米多高的大石碑,石碑刻文記載了田翰林的生平及重大功績。緊挨墳門前的南北兩邊,各立著六棱石柱上頭刻有人頭的兩尊石人。緊挨石人的,便是墳門了。墳門是一尊高大雄偉的石牌坊,由南北各兩根高高的石門框支撐,墳門邊依次是臺階、門坎,門楣上刻有“田翰林大學士塋”七個大字。進了墳門,便是通向西北方的寬闊 神路,神路南北兩邊,又依次建有石人南北各二尊,兩米多高的石吼( 石獅)南北各一尊,石馬、石豬、石羊( 公羊)、石人,南北各一尊。墓南圍墻外,建有房屋,專供看墓人居住。
順著 神路再往里邊走,便是葬人的墳堆了。據(jù)朔城區(qū)《田氏老家譜》記載,墳頭的墳堆是翰林墳,神路北邊喪有其長子邰植與其孫田珍,神路南邊喪有其次子邰茁及其孫田玨。至于該墓中還葬有田氏什么人,手中資料未記載,暫無從考究。
上世紀70年代,農(nóng)業(yè)學大寨期間,司馬隊里組織社員平整土地,搬圪蛋,把田翰林墳揭開了。這是一座較大的磚碹墓,墓穴中葬有翰林和原配符氏、繼配羅氏三人。翰林的棺材分兩層,外邊是石槨,大頭小尾,里層是木棺。揭開石槨,木棺上放一小型石刻碑,碑文記載了死者姓名、生卒時間及簡單生平等。揭開木棺,翰林仰臥正中,身穿 黃莽袍,腰系玉帶,足蹬高靴,頭戴氈帽(因已 謝官,未戴官帽)。符、羅二氏棺旁,立有賜封淑人墓志銘一方,今已出土存崇福寺內(nèi)。
遺址現(xiàn)狀
隨著歲月的流逝,司馬泊翰林的后裔多有外遷的。留在村里的,也因年代久遠、“文革”破四舊等原因,記錄家族的資料蕩然無存,人們弄不清與翰林的關(guān)系了,田翰林墓逐漸變成了“無主的墳墓”。周邊種地者推倒圍墻,逐年套地,到民國時,墓地已僅存三四十畝大了。在原有的120畝大的墓地上,今天,除葬有少數(shù)田氏外,另有常、盧、李、馬、張等姓氏的亡者也葬入此墓地。在此處停墳的別姓人家,有的發(fā)達起來了,有的家里出了人才了。于是,有人說,是沾了風水寶地的光了,還有人說,是吃上貴人的脈系了。這些人家中,也有人丁不興旺、貧窮衰敗的。于是,也有人說,傷風敗俗,有悖常理。為此,人們議論紛紛,褒貶不一。
原翰林墓120畝大的墓地上,今天除部分仍為墳塋外,大部分已成為村民的承包責任田了。中間稍靠南高起的地段,既無墳堆,也未種田,只有一根兩米多高的石柱直立其間,這似乎是說明此處原為墳塋的僅存的唯一標記,石柱周圍是亂墳灘一片。翰林墓穴處,十多年前已被人們蓋房占用了。翰林子孫的墳堆雖未被挖,但已毫無痕跡,被埋在厚厚的土層下,很難尋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