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宗譜《張紳伯先生傳》稱:“幼承家學(xué),弱冠補諸生,登光緒丙子(1876)科賢書,納資為中書,入值內(nèi)閣。楊大史理庵,在京邸見而喜曰:耐仙為不死矣。”
張斯縉完成了父親未竟的科舉之路。但是張斯縉不像乃父善于經(jīng)營。傳記提到:他曾應(yīng)友人之請,合資設(shè)肆于上海,結(jié)果虧損17萬。還清債務(wù)后,他在書房掛一匾,上寫:“還是讀書”。好在他的夫人來自儒商世家慈城馮氏,生意由她打理,守成綽綽有余。但她也有不足:育四女而無一子。張紳伯只好在臨終前過繼一子張宏驤(宏湘,字子云),承襲龐大產(chǎn)業(yè)。
《張君子云譜傳》載,馮氏告訴繼子張宏驤:“吾家衣有租,食有稅,家事有吾在,無庸爾慮。惟詩書之傳,自祖父以來至于汝,三世矣。汝能勉承先志,則所以慰汝父于地下,勝于椎牛而祭也!睆埡牦J謹遵母命,埋頭讀書,于光緒己亥(1899)科試考取秀才。兩年后又有了兒子錫誠。馮氏非常高興,當年含笑瞑目。不料,孝子張宏驤因悼念過度,數(shù)月后竟也跟著母親走了,年僅26歲。幸虧馮氏根據(jù)切身體會,替兒子找了一個精明強干的媳婦楊氏,不但使張家有后,并且使藥店達于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