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吳整(1213~1275年),字武仲,祖籍京兆樊川(在今陜西長安縣境),遷居鄧州穰城(今河南鄧縣城東南)。青年時期從軍,有膽有識,武藝出眾,且愛習(xí)韜略,曾在南宋荊湖制置使孟珙部下為將。孟珙出兵攻打金朝所轄信陽(今河南信陽縣)時,派吳整為先鋒。他深夜帶領(lǐng)12名勇士偷襲敵營,俘虜了金軍守將,攻占了信陽城,以功遷為潼川府(故治在今四川三臺縣)15軍州安撫使,知瀘州(今四川省滬州市)軍州事,為南宋鎮(zhèn)守西部邊防。
詳細記載
吳整不僅勇猛善戰(zhàn),而且深通韜略,守邊有功。但卻遭到南宋將領(lǐng)中呂文德等人的忌妒,對他虛構(gòu)罪名,進行誣陷。吳整曾派部下前往臨安(南宋首都,故治即今浙江杭州市)向朝廷申訴實情,亦因受到呂文德等人阻撓而不能上達宋理宗趙昀。由此,他的自身安全亦難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劉整被迫于1261年夏以瀘州15郡之地投降了蒙古軍。
吳整投降歸蒙,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歡迎,授予他夔府(故治即今四川奉節(jié)縣)行省兼安撫使之職,并以金銀賞賜其部下,這樣吳整便忠心投靠蒙古貴族統(tǒng)治者,竭力為忽必烈滅南宋出謀獻策。1262年初,吳整受召,北上到達蒙古上都(故治在今內(nèi)蒙古多倫西北)。忽必烈又授予他行中書省(轄成都、潼川兩路)兼都元帥職。吳整 得到高官厚祿,引起蒙古將領(lǐng)的嫉恨。他心中不安,便要求分轄潼川一路,遂改潼川都元帥。至元三年(1266)六月,遷為昭武大將軍、南京路宣撫使。
至元四年(1267)十一月,吳整 再次北上面見忽必烈,建議出兵消滅南宋,統(tǒng)一全國。他請求擔(dān)任先鋒,率軍先攻取軍事重鎮(zhèn)襄陽(今湖北襄樊市),打開南渡長江的門戶。忽必烈采納劉整的意見,擢他為鎮(zhèn)國上將軍、都元帥,于1268年秋,派他和都元帥阿術(shù)率領(lǐng)幾路重兵圍攻襄陽。
吳整和阿術(shù)領(lǐng)兵南下,駐于白河口(今河南新野縣城)和鹿門山(在襄陽城東南),派5萬軍隊占領(lǐng)了漢江沿岸城鎮(zhèn)。并在漢江中筑石壩,上設(shè)弩炮,用來阻擊南宋水軍。他對阿術(shù)說,我軍騎兵善于陸戰(zhàn),宋軍長于水戰(zhàn)。要戰(zhàn)勝宋軍,必須制造戰(zhàn)船,操練水軍。他們將此議奏知忽必烈,得到同意,便趕造戰(zhàn)船5000艘,訓(xùn)練水軍七萬人,完成了對襄樊的包圍。
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遷都燕京(今北京市),建國號“元”,擢升吳整為參知河南行中書省事。次年初,加授他攻襄陽諸路漢軍都元帥職。這一年,吳整督率圍襄陽的蒙、漢大軍,攻破了樊城外郭,俘虜了宋軍突圍求援的都統(tǒng),殲滅了宋軍數(shù)千,將襄陽圍困得水泄不通,使孤城外無援軍,內(nèi)斷糧草。
在元軍圍困襄樊的五年中,當(dāng)?shù)厝嗣駣^勇抵抗。但由于南宋王朝昏庸腐敗,襄陽守軍得不到有力支援,終于在1273年初,被元軍攻破了樊城。劉整縱兵燒殺,人民涂炭。樊城既破,吳整又派南宋降將唐永壁入襄陽城勸守將呂文煥投降。呂文煥開城投降,襄樊重鎮(zhèn)被元軍占領(lǐng)。
忽必烈以劉整攻取襄樊有功,賜他田地、住宅、金銀等。吳整北上燕京謁見忽必烈獻策說,襄樊已破,宜派水陸大軍沿長江東下,進逼南宋京都臨安,則南宋王朝動搖。忽必烈調(diào)吳整駐正陽(即今安徽壽縣西南正陽關(guān)),行淮西樞密院事。1274年吳整升為驃騎衛(wèi)上將軍,任淮西行中書省左丞。1275年初,忽必烈命劉整出兵淮南。吳整欲搶先渡江,爭奪滅宋首功。元朝廷大臣中有人向忽必烈進言,說吳整原為南宋降將,不可大用。忽必烈即派荊湖行中書省左丞相伯顏率水陸兩路大軍攻取鄂州(今湖北武昌)。伯顏渡江成功,吳整見首功為人所奪,氣憤而死,時年63歲。元朝廷贈他龍虎衛(wèi)上將軍、中書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