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跡
出處
【曇猷(晉始豐赤城山)[《高僧傳》卷十一] 】
原文
竺曇猷;蛟品ㄩ。敦煌人。少苦行習(xí)禪定。后游江左止剡之石城山。乞食坐禪。嘗行到一行蠱家乞食。猷咒愿竟。忽有蜈蚣從食中跳出。猷快食無他。后移始豐赤城山石室坐禪。有猛虎數(shù)十蹲在猷前。猷誦經(jīng)如故。一虎獨睡。猷以如意扣虎頭問。何不聽經(jīng)。俄而群虎皆去。有頃壯蛇競出。大十余圍。循環(huán)往復(fù)舉頭向猷。經(jīng)半日復(fù)去。后一日神現(xiàn)形。詣猷曰。法師威德既重來止此山。弟子輒推室以相奉。猷曰。貧道尋山愿得相值。何不共住。神曰。弟子無為不爾。但部屬未洽法化。卒難制語。遠人來往或相侵觸。人神道異。是以去耳。猷曰。本是何神居之久。近欲移何處去耶。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山二千余年。寒石山是家舅所治。當(dāng)往彼住。尋還山陰廟。臨別執(zhí)手贈猷香三奩。于是鳴鞞吹角陵云而去赤城山。山有孤巖獨立秀出千云猷摶石作梯升巖宴坐。接竹傳水以供常用。禪學(xué)造者十有余人。王羲之聞而故往。仰峰高挹致敬而反。赤城巖與天臺瀑布靈溪四明。并相連屬。而天臺懸崖峻峙峰嶺切天。古老相傳云。上有佳精舍。得道者居之。雖有石橋跨澗而橫石斷人。且莓苔青滑自終古以來無得至者。猷行至橋所。聞空中聲曰。知君誠篤今未得度。卻后十年自當(dāng)來也。猷心悵然夕留中宿。聞行道唱薩之聲。旦復(fù)欲前。見一人須眉皓白。問猷所之。猷具答意。公曰。君生死身何可得去。吾是山神故相告耳。猷乃退還。道經(jīng)一石室。過中憩息。俄而云霧晦合室中盡鳴。猷神色無擾。明旦見人著單衣夾來曰。此乃仆之所居。昨行不在家中。遂致搔動大深愧怍。猷曰。若是君室請以相還。神曰。仆家室已移。請留令住。猷停少時。猷每恨不得度石橋。后潔齋累日復(fù)欲更往。見橫石洞開度橋少許。睹精舍神僧。果如前所說。因共燒香中食。食畢神僧謂猷曰。卻后十年自當(dāng)來此。今未得住。于是而返。顧看橫石還合如初。晉太元中有妖星。帝普下諸國有德沙門令齋懺悔攘災(zāi)。猷乃祈誠冥感。至六日旦見青衣小兒來悔過云。橫勞法師。是夕星退。別說云。攘星是帛僧光。未詳。猷以太元之末卒于山室。尸猶平坐而舉體綠色。晉義熙末隱士神世標(biāo)入山登巖。故見猷尸不朽。其后欲往觀者。輒云霧所惑無得窺也。時又有慧開慧真等。亦善禪業(yè)。入余姚靈秘山。各造方丈禪龕。于今尚在。
譯文
曇猷剛搬到赤城山,就遇到奇怪事情。
這位自幼出家、修習(xí)禪定的僧人是敦煌人,后來云游到江東,住進石城山,邊乞食邊修行。再后來不知為什么,他又移到赤城山。于是怪事情就來了。
數(shù)十只老虎商量好了似的,紛紛聚到一個石室前。室內(nèi),僧人在安詳?shù)卣b經(jīng)“阿……哞……”虎越來越近,誦經(jīng)聲仍然不斷。老虎一只挨一只蹲伏在他面前,一動不動地盯著他。太陽一點一點挪動,他仿佛有無數(shù)的經(jīng)要念,他的嘴一直沒有停歇。一只老虎終于支撐不住,自睡著了。
這時候曇猷卻忽然來了精神,他拿起如意,打在酣睡的老虎頭上: “孽障!為何不聽經(jīng) ?”老虎一個個起身,雜亂地起了。曇猷又繼續(xù)誦經(jīng)。不知什么時候,一條十余圍粗的大蛇爬過來,笨拙的身子繞來繞去。抬頭望著他。后來誦經(jīng)聲讓蛇也疲乏了,它們悄悄爬去。
第二天,神便現(xiàn)出身形,前來拜訪!胺◣焹x態(tài)戒嚴(yán),德行非同一般,既到敝地來住,弟子就以房屋奉獻了!
“貧僧借山居住,只占方丈之地。君來看望使我欣喜非常,為什么不一起住呢?”
“我倒是沒什么不可以,但屬下未經(jīng)大法馴化,殊難管教,你遠來的人,外出行動難免受到侵?jǐn)_,再說,人神本不是一路,弟子不得不離開!
“君是何方神靈?住了這么久,遷到何處呢?”
“弟子本是夏帝的兒子,在這里已住了兩千余年。寒石山是舅舅家的地界,我當(dāng)搬到他那里!闭f完便回了山陰廟。
臨別時,神與曇猷執(zhí)手晤言,送他三奩香,然后敲擊刀鞘,率部眾凌云而去。
在石室中坐禪已久,曇猷便想換一換地方。赤城山上有座孤巖,秀出云外,他便攀上去打坐,頓覺境界一新。修禪的人紛紛來拜望。大書法家王羲之聽說后也前來,他并不像某些俗人那樣非要和法師說幾句,只在巖前,望空拜了拜,轉(zhuǎn)身便走了。
赤城山和天臺、四明兩山相連接。天臺山懸崖峻峭,奇峰異嶺高聳入云,山中古老相傳,有構(gòu)筑極佳的精舍,只有得道的人才能住進去。精舍在山澗另一邊,雖有石橋,但石頭橫起,且莓苔又濕又滑,所以從古以來,沒人到過。
曇猷想試一試,他剛走到橋邊,便聽見空中說:“知道你虔信誠篤,但現(xiàn)在還不能度你過去,十年后再來吧!彼牶髳澣蝗羰。此時正是夕陽西下,他便留在山中過夜,朦朧中聽見好像有做法事唱菩薩的聲音。早晨醒來,他又想前去,半路碰見一位須眉皆白的老人,問他到哪里去,曇猷詳細說明。老人說:“君是有生有死的身體,去了不是白白送死嗎?我是山神,才告訴你!
曇猷只好返回。路上見一間石室,便進去休息,猛然間烏云四合,室內(nèi)鳴聲大作,曇猷神色如常,并不驚慌。第二天,一個穿單衣戴頭巾的人前來說:“這是鄙人的住處,昨天不在家,使您受了攪撓,深感惶愧!睍议噙B忙起身:“若是君的住室,請搬回來吧!鄙裾f:“我已搬走,請您住吧!睍议啾阕×藥兹。
他每每遺憾不能走過石橋。后來,他清凈齋戒了幾天,又來到橋前。忽見橫石洞開,便走了過去。不久,便看見精舍和神僧,與傳說一模一樣,便過去與他們一起燒香、進中飯。吃完,神僧說:“十年后,你自然會在這里,現(xiàn)在還不能住下來。”曇猷于是返回,再看橫石,又閉合如初。
晉太元(公元376一396)年間,有妖星出現(xiàn);实巯略t各處,有德行的僧人都要齋戒懺悔以祛除災(zāi)星。曇猷虔誠祈禱,通感冥靈。第六天早上,一個青衣小兒前來悔過,說:“煩勞法師了。”當(dāng)晚災(zāi)星便不見了。
曇猷在太元末年逝世牙山房中,尸體平坐,通體綠色。義熙(公元405—418)末年,隱士神士標(biāo)進山,登上孤巖,見曇猷尸身不朽。以后再去的人,都被云霧迷惑,什么也看不見了。
普濟院和龍翔院
公元363-365年,敦煌僧曇猷在海游瑞云山麓建普濟院,后又在海游香山山后周建龍翔院。普濟院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公元1008-1016年)宋真宗賜額為廣潤禪寺,明洪武、萬歷、崇禎朝屢次增修擴建,規(guī)模宏偉,鼎盛時寺內(nèi)有僧眾400余人。龍翔院由鄭堤移建于高枧村巖峰豎尖山麓(即今址),改名為多寶寺,1985年由成都昭覺寺方丈清定法師出資修繕趙樸初題;額。寺內(nèi)供奉的釋迦牟尼佛和三尊玉佛,均從緬甸進口,其中最大的一尊高2.5米,重4.5噸,價逾百萬。現(xiàn)在多寶講寺由智敏法師住持,寺宇為江南獨一無二的藏傳佛教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