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得晟(生卒不詳)道號天希,清微正乙派第七代傳人,弘治十六年(1503)被封為道教最高管理機構道箓司的官吏——左至靈,正八品。正德十一年(1516)前,被封為妙應真人(史上多誤傳為應妙真人)。民間傳聞,李得晟曾在北京天長觀(白云觀)住廟,后經(jīng)張?zhí)鞄熍e薦而為小直沽天妃宮(天后宮)住持。明初來津傳道,為天津道教開山祖師。是天津市區(qū)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道士。是道教掌管天后宮(西廟)后的第一任主持。曾收徒四人分別掌管天后宮四個主殿,即“四大門”。李德晟精通道法,善明醫(yī)術,行醫(yī)治病,從不收費。
生平經(jīng)歷
白云觀為 龍門派祖庭,全真第一叢林。其處順堂前身為長春殿,是安厝道教全真龍門派祖師邱處機靈柩之地。處順堂后稱七真殿,清朝改稱“老律堂”。正德四年(1509),李得晟身為道箓司官員,拜謁白云觀處順堂并進行視察,目睹了這里“檐牖脫略,日就傾圯”的狀況。這以前,李得晟的前代師祖 趙宜真曾得全真之傳,他遂“思繼先志,召匠鳩材,以堅易朽,補缺為完”,使之比以往更加壯麗恢宏。李得晟修復處順堂后,又命令匠人依照白云觀舊有全真七子像,除 邱處機外,增塑了其他六位真人神像。
正德十一年(1516),李得晟撰《長春殿增塑七真仙范記碑》,道家俗稱為《小直沽天妃宮住持李得晟碑》。據(jù)此可確知,此前李得晟已任天津小直沽天妃宮住持。碑云:“白云觀舊有處順堂,創(chuàng)自未混一時,清和尹宗師藏厥師長春邱真人仙蛻于下,封土為冢,構此為覆者也。景泰丙子(1456),我?guī)熥嫱钌壅嫒顺诽猛氐,備勒貞珉!f壁圖繪十八大師,乃五真人像!崩畹藐杀U述了處順堂的歷史淵源、隨邱處機赴西域的弟子十八大師姓名,成為后世考證白云觀歷史文化的重要佐證!督鸸亩粗尽吩,該志以《人海記》和《小直沽天妃宮住持李得晟碑》為本,溯本窮源,補全了丘祖十八高弟的姓名。就此可知李得晟碑的重要文獻價值。
李得晟是嘉靖帝的寵臣。嘉靖十一年(1532),他以天津小直沽天妃宮住持的身份為著名的《老子八十一化圖》撰寫序言,從中可窺其道學功底之深厚及不凡的社會知名度。如今此圖已成珍貴文物。嘉靖十一年(1532)和嘉靖十七年(1538),還先后兩次受命與天師張彥頨往皖南道教名山齊云山祈嗣。
在明代,李得晟與前代師祖 趙宜真、 劉淵然、 邵以正、喻道純等,長期活躍于宮廷,對當朝政治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不小的影響! 欽定日下舊聞考》、《 明實錄》、《 明史》等均有所載。
據(jù)天后宮道士世代口頭傳承及相關史料記載,李得晟儒書道經(jīng),深造有得,融匯道法,傳道授徒,努力張揚道教文化——其時天后已被列入道教神仙。
據(jù)傳,李得晟無子嗣,早期先后吸納四個門徒,分別掌管廟內河伯殿、火帝殿、龍師殿和藥王殿四個主殿,即日后世代相傳、經(jīng)管廟產(chǎn)的“四門”,時稱“四大門”。這四徒后又各收六個徒弟,形成二十四家,分掌二十四配殿。
李得晟為何要搞“四門”二十四殿?這與他深諳道法有關。道教有“四御”之說,即僅次于三清尊神主宰天地萬物的四位天帝。正一道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著道書二十四篇,創(chuàng)教時曾設二十四治(教區(qū)),張揚二十四氣(道氣),選配二十四法箓,以治精鬼,消災滅禍。為此,李得晟設“四門”二十四家,以示尊祖循道之志 。
李得晟統(tǒng)攬全局,善理枝蔓,他制定的道士管理制度,雖繁瑣卻體現(xiàn)了公平與合理,因而傳承數(shù)百年。他精通醫(yī)術,講究醫(yī)德,把脈問診、行醫(yī)治病從不收費,威望頗高。
嘉靖二十五年(1546),天師祈嗣 齊云山之行已無李得晟,估計那時他已去世。李得晟仙逝后,葬于城西天妃宮道士祖墳。
1990年出版的《天津文化概況》362頁載:“明永樂年間,天津設衛(wèi)后,道教空前發(fā)展。明代應妙真人李得晟(道號天希)來天津小直沽天后宮擔任住持,為小直沽天后宮道教正乙派第一任開山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