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歷職有績
劉天和生于明憲宗成化十五年六月十六日(1479年7月5日),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授南京禮部主事。出按陜西時,劉天和得罪了武宗身邊的太監(jiān)而被誣陷,武宗一怒之下,將其下獄,幸而大難不死,被貶到金壇縣丞。后來,劉天和先是升任縣令,后逐步升為湖州知府、山西提學副使、南京太常少卿、右僉都御史督甘肅屯政,一直官至陜西巡撫。先后作出了不少政績。
總理河道
后來,劉天和又奉命總理河道,他也很敬業(yè),創(chuàng)制了“手制乘沙采樣等器”來測定河水中泥沙的數(shù)量,為水利史學界所稱道。有一年黃河發(fā)大水,河南山東受淹,劉天和征集二萬民工疏竣汴河及山東七十二泉,僅三個月就消除了水患,并寫下水利著述《問水集》。他也因此升任工部右侍郎。
改制軍器
嘉靖十五年(1536年),劉天和改任兵部左侍郎,總制三邊軍務。他一上任,首先是大膽改革武器裝備,把以前需要二十人才能推動的雙輪戰(zhàn)車改造成只需一個人就可以駕馭的獨輪戰(zhàn)車,并改造車載火器,組成可分可合的戰(zhàn)車車隊,隨車攜帶小帳篷,使士兵在戰(zhàn)場上免受餐風露宿之苦,既鼓舞了士氣,又大大地提高了戰(zhàn)斗中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他還創(chuàng)制了類似今天左輪手槍的輕便火器——三眼槍,為后來的皇帝所喜愛,成為首選的御用便攜防身武器。
固原大捷
嘉靖十九年(1540年),蒙古貴族吉囊率十萬賊寇自賀蘭山、涼州一帶進犯中原,劉天和在黑水河設伏組織圍殲入侵敵寇,斬首四百四十余級,并殺吉囊之子小十王。劉天和因功被朝廷加封太子太保,蔭一子為錦衣衛(wèi)千戶,并升任南京戶部尚書,不久,又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提督團營。
歸鄉(xiāng)而逝
劉天和一生耿介正直,光明磊落。他初舉進士入朝做官的時候,權宦劉瑾要與他結為宗室,他婉言謝絕。到劉天和晚年的時候,備受嘉靖皇帝寵信的道士陶仲文派人送書信與劉天和攀親戚,劉天和斷然回絕。陶仲文懷恨在心,唆使言官在皇帝面前說劉天和的壞話。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因“言官論天和衰老”,劉天和于是請求告老還鄉(xiāng)。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546年1月27日),劉天和逝世,享年六十七歲。朝廷追贈“少!,謚號“莊襄”,按例賜祭葬。葬于故鄉(xiāng)鎖口河。
個人作品
劉天和平時留心醫(yī)藥,曾編輯《松篁?qū)鶆⑹媳厶媒?jīng)驗方》四卷,其中共25門,140余首方劑, 明朝就被刻印成書,廣為民間流傳,明代著名醫(y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大量引用其驗方。另外還有《傷寒六書》、《幼科類萃》等書流傳于世。
人物評價
徐階:天和宇度弘亮,有泛應才。凡所揚歷,去后必有遺跡、余澤為人所稱述者。至于治水防邊,功能尤著。在河道,嘗手制乘沙量水等器;在陜西,嘗造單輪車及諸火器三眼槍等。后人多遵用之。(《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
王世貞:嗚呼!世安得以出入進退窺公哉?公又名能知人,其識故相太保桂公蕚、故將太傅周公尚文,皆自其微時,世以比楊文襄云。(《弇州四部稿》)
徐栻:公按陜被構,以檻車征,秦郭二人痛其冤,以死殉車下。夫痛武侯者泣絕于身后,而痛莊襄者泣絕于生前,此豈可以智術襲取哉。(《國榷》引)
何喬遠:①時人謂天和凝眸轉(zhuǎn)瞬,含氣風云,艴哂唯諾,騰精涇渭,乃其砥節(jié)勵行,又不廑廑事功閑矣。(《名山藏》)②予觀劉天和、潘季馴所論,則治黃河在循故道,治漕河在沿舊制而已。(《國榷》引)
張岱:馬旻平松潘而瘐死,劉天和捷固原而論罷,陳九疇大破土魯番而輸戌,此皆武廟大不平之事也。(《石匱書》)
宋征壁:有若劉莊襄之造車、余肅敏(余子。┲捱、潘司空(潘季馴)之治河、徐文定(徐光啟)之制器,考其遺制,允為國工。(《皇明經(jīng)世文編·凡例》)
查繼佐:相傳逆瑾以天和同姓,且暱之,投以宗人刺,不報。又真人陶仲文嘗以戚屬禮,遣刺迓天和,天和向使曰:“與若主非戚,誤矣。亟反之!蹦似涞脷w,仲文與有力焉。而究不足疵其所學。(《罪惟錄》)
張廷玉:姚鏌等封疆宣其擘畫,軍務暢其機謀,勛績咸有可紀。(《明史》)
家族成員
劉天和的曾孫劉承禧,為王羲之唯一傳世真跡的收藏者之一,也是名著《金瓶梅》的傳抄出版者。
劉天和的玄孫劉侗,是竟陵派文學的創(chuàng)始者之一,與劉承禧對中國的文學藝術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史料記載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三百六》
《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六·劉莊襄公墓志銘》
《名山藏·卷七十七·嘉靖臣七》
《罪惟錄·列傳卷十九·武略諸臣傳》
《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
后世紀念
劉天和墓位于湖北省麻城市花墳邊村子的一個山脊的坡頭,為麻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前的甬道兩旁有石馬石羊等雕塑。正中的墓碑上有六塊碑文。墓側(cè)有一碑,記述了劉天和的簡歷,立碑時間為2003年。綜觀整個劉天和墓地,除甬道兩側(cè)的石雕外,其余碑刻多數(shù)是近年新鐫刻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