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從前我是個瘦弱的小孩,常常被欺負,所以我開始積極地鍛煉身體”,這個決心使阿諾德·拉扎勒斯贏得了拳擊舉重比賽,并計劃經營一家健身中心。拉扎勒斯在南非長大,在當地接受教育,卻強烈認同美國,“我喜歡看超人和蝙蝠俠,并認同于這些英雄所捍衛(wèi)的自由、正義及美國人作風!
童年時
他就無法忍受種族主義與岐視。這些觀念使他卷入許多打斗,也是投入拳擊和舉重的另一個因素。后來他進入約翰內斯堡的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先主修英文,希望將來成為記者,后轉修心理學和社會學,1956 年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他和達芬妮(Daphne Ann Kessel)結婚,他們有一子一女。1957 年獲實驗心理學碩士學位,1960 年獲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旋即赴英國倫敦莫爾伯勒門診醫(yī)院從事醫(yī)學實習。
職業(yè)生涯
1959 年他即開始私人執(zhí)業(yè),實習結束后回到約翰內斯堡繼續(xù)專職私人開業(yè)醫(yī)生。1960 年任德蘭士瓦(Transvaal)勞工教育協會副主席。1961 年由于他在《變態(tài)和社會心理學》雜志上發(fā)表關于小組治療的論文而被公認為“臨床革新者”。1963 年 A.班杜拉請他到美國斯坦福大學任心理學訪問教授,因此舉家遷往美國加州。1 年后,他因懷念故鄉(xiāng),于是又重回南非約翰尼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醫(yī)學院擔任精神病學講師。由于南非時局混亂,1966 年又和妻子赴美國加州索塞里多(Sausalito),任行為治療研究所主任,這一年,他和沃爾普(Joseph Wolpe)合著的《行為治療法》出版。1967 年,他出任費城坦普爾大學醫(yī)學院行為科學教授,在那兒和沃爾普共事。沃爾普原是拉札陸斯的指導老師,后來因拉扎勒斯批評沃爾普觀點過于僵硬狹隘,兩人便不再合作。
行為療法
1970 年拉扎勒斯赴耶魯大學擔任臨床訓練中心主任,1972 年,拉扎勒斯獲得美國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頒發(fā)的畢業(yè)證書,在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開設私人診所行醫(yī)。同時受位于新不倫瑞克的魯特格斯大學之邀,任心理學教授兼主任,1974 年任教于應用與專業(yè)心理學研究院。
拉扎勒斯是行為治療法的代表之一,也因其首次命名的行為療法及認知評價情緒理論而著名。
理論觀點
行為療法
1958 年,當他還是研究生時,在《南非醫(yī)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敘述心理治療的一種新方法的論文,在該文中,他首次使用“行為治療”和“行為治療學家”等術語來描述某些客觀的治療策略。1971 年,他出版了《行為治療技巧》,此書是最早的認知 - 行為治療法書籍之一。后來發(fā)展成有系統、涵蓋面廣的治療法,稱為多模式治療法(Multimodal therapy)。拉扎勒斯主張因當事人受困于不同領域的問題,而采取不同的技術;他認為人格式經由多個歷程形成、維持及改變的,而這復雜的人格歷程主要可分為以下七個相關聯的功能領域:B(behavior,行為):主要指外顯行為,包括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習慣、反應等。 A(affect,情感):指情緒、心情與強烈的感覺。 S(sensation,感覺):指五種基本的知覺,如觸覺、味覺、嗅覺、視覺、聽覺。 I(imagery,心像):指我們對自己的描繪,包括記憶與夢境。 C(cognitive,認知):形成一個人的基本價值觀、態(tài)度及信念的洞察力、哲學觀、意見及判斷力。 I(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人際關系):指與別人的互動關系。 D(drugs/biology,藥物或生物學):藥物、飲食習慣和運動型態(tài)。 拉扎勒斯認為治療應矯正患者人格歷程的多種功能,否則只有短期效果。這種多重模式治療用以評鑒及治療當事人即由歸類此“BASIC ID”(上述 7 個功能的英文首字母縮寫)的問題開始,通過檢查各要素的互動關系,目的在突顯困擾的癥結,了解當事人每個不同的需求與期望,并以該維度所屬的理論基礎及技巧來解決該問題。即以行為學派的技巧用以處理行為維度的問題,認知學派的技巧解決認知方面的障礙等等。
認知評價情緒理論
現代情緒心理學研究認為,情緒產生是由環(huán)境事件(刺激因素)、生理狀態(tài)(生理因素)、認知過程(認知因素)三個條件所制約的,其中認知因素是決定情緒性質的關鍵因素。阿諾德(M.B. Arnold)認為,對外部環(huán)境影響的評價與估量是情緒產生的直接原因。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對它的評估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映。情緒的產生是大腦皮層和皮下組織協同活動的結果,其中包括機體內部器官和骨骼肌的變化,對外周變化的反饋是情緒意識基礎。拉扎勒斯進一步把阿諾德的評價擴展為評價、再評價過程,這一過程包括篩選信息、評價、應付沖動、交替活動,及身體反應的反饋、對活動后果的知覺等成分。他認為對情境的評價也包括對可能采取什么行動的評價。只要事物被評價為與個體生活的重要方面有聯系,個體就會有情緒體驗。他認為,個體的每一種情緒所需的評估是各不相同的,每種情緒均包括生理的、行為的和認知的三種成分,它們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他強調,個人所持有的先前觀點、經驗是左右情緒體驗的主要因素。由于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個人的情緒感受和反應有所不同。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情緒理論,把現象的研究、認知理論和情緒生理學的研究結合起來考慮,既承認情緒的生物因素,也承認情緒受社會文化情境、個體經驗和人格特征的制約,而這一切又伴隨著對事物的認知和評價發(fā)生,這種觀點比較全面,有較大價值。
所獲獎項
拉扎勒斯曾獲得許多榮譽與嘉獎,其中最受矚目的是美國專業(yè)心理學協會的杰出成就獎,以及美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分會的特別獎項。此外,他也是獲得康明心理學獎(Annual Cummings PSYCHE Award)殊榮的第一人。
1999 年,他得到兩項終生成就獎,一項是由加州心理學會所頒,另一項是由行為治療協會所頒發(fā)。他至今共出版了 18 本著作,以及超過 300 篇的學術文章。情緒詞匯的分類1999 年,拉扎勒斯將 17 種常見的情緒詞匯分成五大類:不愉快的情緒(nasty emotion):氣憤、羨慕、嫉妒; 存在的情緒(existential emotion):焦慮、驚嚇、自責、羞愧; 被不利生存條件所引發(fā)的情緒(emotion provoked by unfavourable):安心、希望、悲傷、沮喪; 移情作用的情緒(empathic emotion):感激、同情; 被有利生存條件所引發(fā)的情緒(emotion provoked by favourable life condition):快樂、高興、驕傲、愛。
主要著作
《行為治療技巧》:Behavior Therapy Techniques, 1971 I Can If I Want To: 1975
《多重模式的行為治療》:Multimodal Behavior Therapy, 1976 In the Mind’s Eye: The Power of Imagery for Personal Enrichment, 1977
《多重模式的治療實踐》:1981 Don’t Believe It for a Minute!: Forty Toxic Ideas That Are Driving You Crazy,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