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方泗高(1835-1904),原名家耀,桂東縣普樂鄉(xiāng)老因里人。清末的一名愛國將領。誥命頭品頂戴,建威將軍。閩漸提督,賜齊巴圖魯,原隨曾國藩鎮(zhèn)壓太平天國,后在福建抗擊入侵的法軍有功。
光緒三十年(1904)病逝于漳州軍營,享年69歲,原葬于普樂上黃盤龍丘,今遷葬因里屋背。
個人履歷
咸豐年間,朝庭腐敗,外患內(nèi)亂不止。年僅19歲的方 泗高,捶首頓足地說:“天下事敗壞如此,恨不能提三尺 劍以削平大難,張我國威!毕特S六年(1856),適逢湘 軍王璞山募兵御敵,他毅然從軍。隨部收復吉安、南康等 地后,開赴湖北,攻下崇陽、通城、清溪等縣。他作戰(zhàn)英勇,屢建戰(zhàn)功。湖南省巡撫駱秉章提請朝庭授其六品軍功。
劉松山接理老湘營軍務后,方泗高又隨劉征戰(zhàn)安徽、河南的一些州、府。咸豐九年克東波、木洞等地;次年, 又攻克星子市;再克黟縣、建德、休寧等城。劉松山見他 作戰(zhàn)勇敢,見識非凡,更加器重他,讓其在自己身邊效力。 后以作戰(zhàn)有功晉為千總,賞戴蘭翎。湘軍歸曾國藩統(tǒng)領后, 曾將方泗高留作守備。同治四年(1865),他隨湘軍堅守 寧國、涇縣并被授以都司、游擊等銜,賞戴花翎。同年, 湘軍統(tǒng)領及廣東提督劉松山派委方泗高帶六旗兵赴陜西。 次年,攻上蔡獲勝,補以參將,并加副將銜。不久,劉松 山又委其管帶右軍前營。同治六年,方泗高率部解同(州)、 朝(邑)之圍,經(jīng)陜西巡撫喬松年保奏,被授予總兵銜。 次年,克復綏德州,逢欽差大臣左宗棠督陜,見方泗高有 勇有謀,累次為方泗高請功,朝廷賞賜其為捷勇巴圖魯。
同治八年,左宗棠率湘軍平判沙俄培植的阿古柏叛亂 政權(quán),方泗高奉命率領隊伍參加,他用兵謹慎,治軍有方, 軍紀嚴明,不侵擾百姓。戰(zhàn)斗中,身先士卒,沖鋒在前, 右腳被炮彈炸傷。傷口才愈,又率兵參戰(zhàn),復被槍彈擊中 右臂,仍然帶傷指揮戰(zhàn)斗。黃河冰凍時,叛賊率眾渡河,進逼奉天,威脅京城。其時,左宗棠部兵屯口外,遠離京 師上萬里,見京城危急,便率方泗高等日夜星馳,趕至京 都,擊潰叛賊。左宗棠以方泗高功勛卓著向朝庭保奏,給 其三代正一品典封。是年秋,又授其建威將軍與齊拉巴圖魯。
同治十年,方泗高統(tǒng)帶三營湘軍,克復大通等縣。同 治十二年,方泗高因父兄相繼去逝,留下九旬祖父無人照 顧,只得告假回鄉(xiāng),置產(chǎn)娶妻,孝順祖父。他雖榮歸故里, 但不持饒裕。仍以布衣蔬食,艱苦度日,將結(jié)余的俸銀用 于鄉(xiāng)間建橋、修路及濟貧恤困。他尊老愛功,禮賢下士, 和睦鄉(xiāng)鄰。更為可貴的是,他一生正氣,兩袖清風,不貪 財,不圖利,為人厚道,待人誠懇,有儒將風度,深受鄉(xiāng) 親們的愛戴和敬仰。
光緒九年(1883),閩疆不靖,外夷騷擾。閩浙總督 何景知方泗高善于用兵,且熟悉邊防,于是命他趕赴福建, 委其統(tǒng)帶楚軍桂勇中營并兼帶桂勇右營,駐扎于?。次 年八月,中法甲申馬江海戰(zhàn)開始,方泗高率部投入戰(zhàn)斗, 拒夷賊于海外。光緒十三年,閩浙總督楊昌浚留方泗高于 閩浙,初任巡查,后又委其統(tǒng)帶福寧練兵與協(xié)辦防務。當 時當?shù)刭風甚滋,方泗高嚴禁官兵參賭,革除軍中陋習。 紀律嚴明,聲望顯赫。
以后,帶兵駐于福寧、定海、崖石、閩安、漳州等地。 年事雖高,但老當矍鑠,遇有戰(zhàn)事,務必親自參戰(zhàn)。對待 俘虜,不殺不辱,愿回鄉(xiāng)者,發(fā)給路費。
光緒三十年(1904)三月初一,方泗高病逝于漳州軍 營,享年69歲。長子方傳孝扶柩回桂東,葬于普樂上黃盤龍形。
方泗高墓
光緒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漳州軍營享年69歲,原葬于普樂上黃盤龍丘,今遷葬因里屋背。
2012年方泗高墓被郴州市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