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姚光祚
性別:男
字號(hào):字允昌
籍貫:吳縣人
生卒:不詳
朝代:明代
身份:官員
簡(jiǎn)介
官至保定府同知。以王令之《十七史蒙求》為基礎(chǔ),從而廣之,著有《廣蒙求》三十七卷。
姚姓起源
1、出自姚姓和媯姓是五帝之一舜帝的后裔。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陽),便以姚為姓,其后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舜在當(dāng)?shù)壑,四岳曾向帝堯推薦過陶唐氏,舜繼承王位后帝堯曾把自己的兩個(gè)女兒嫁給舜,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前文已述,舜帝本為姚姓,因居?jì)倹I而得媯姓。這就是溈汭的名稱來歷,所以媯姚二姓為同宗,曾經(jīng)互用,舜帝為了加強(qiáng)子女間的團(tuán)結(jié),部分姚姓子女曾經(jīng)改為媯姓,部分媯姓子女曾經(jīng)改為姚姓,部分子女沒改姓,保留本姓姚姓,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后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fā)展出其他姓。武王滅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媯滿,武王把他的大女兒嫁給媯滿,并且封他于陳(今河南淮陽)地,為陳姓和胡姓的由來。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后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fā)展出其他姓——《唐書·宰相世系》言,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后代胡公媯滿封于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 自黃帝至舜、禹,雖然姓不同,以彰明德。因舜帝生于姚地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媯汭而姓媯,《堯典》記,舜“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彼吹暮笠嵋π找嘁蜃娴率艿阶鹬,姚姓后裔分媯、舜、虞、陳、胡、王、孫、田、袁,車、陸等60姓,先后有60 世受封諸侯國(guó)君,計(jì)享位達(dá)1974年之久,著名的如夏禹時(shí)封為虞侯的虞思和周武王時(shí)封為陳侯的胡公滿。傳到漢代,姚姓已繁衍為中原大姓族之一。姚姓是中華姓氏中歷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自始祖舜帝肇始至今,已傳至130余世。最初,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孫以姚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榮耀,有子孫以帝名舜為姓,禹封皇舜長(zhǎng)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孫媯滿封于陳,官拜陶正,謚胡公,其子孫或以國(guó)號(hào)陳稱姓,或以官號(hào)改稱陶唐氏,或以謚號(hào)胡稱姓,或以尊諱滿稱姓,演變至漢朝,姚氏衍生出:媯、舜、虞、陳、胡、田、袁、王、孫、陸、車等六十種,繁姓同根,異氏同源,是一家親。在中華姓氏中,媯、陳、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緣先祖同為舜帝姚氏。鄭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一個(gè)重要的起源很早的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經(jīng)過多次的改姓:從姚姓改為媯氏,再改為陳氏,再改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沒有改回,便繼續(xù)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為王姓。中國(guó)官方史書《唐書·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媯滿封于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后代即漢代王莽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源流。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guó)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為秦所滅,其子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rèn)為齊國(guó)王族,遂以王為姓。王莽封自己祖先的本姓姚姓同族田豐為代眭侯,后來豐之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 前文已述,舜帝本為姚姓,因居?jì)倹I而得媯姓。 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后來有改回姚氏:陳國(guó)自媯滿于公元前1045年開國(guó),至公元前479年陳國(guó)滅亡,共傳二十四王,歷五百六十六年。周敬王姬丐四十一年(陳閔公媯越二十三年,楚惠王熊章十年,公元前479年),陳國(guó)終于被楚國(guó)所滅,楚惠王在原陳國(guó)之地建立了陳縣,后改為楚國(guó)的別都,陳姓子女改回古姓為,再傳五世后,復(fù)改為遠(yuǎn)祖之姚氏,世代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