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譏幼喪母,有錯彩經(jīng)帕,即母之遺制,及有所識,家人具以告之,每歲時輒對帕哽噎,不能自勝。及丁父憂,居喪過禮。服闋,召補湘東王國左常侍,轉田曹參軍,遷士林館學士。
簡文在東宮,出士林館發(fā)《孝經(jīng)》題,譏論議往復,甚見嗟賞,自是每有講集,必遣使召譏。及侯景寇逆,于圍城之中,猶侍哀太子于武德后殿講《老》、《莊》。梁臺陷,譏崎嶇避難,卒不事景,景平,歷臨安令。
高祖受禪,除太常丞,轉始興王府刑獄參軍。天嘉中,遷國子助教。是時周弘正在國學,發(fā)《周易》題,弘正第四弟弘直亦在講席。譏與弘正論議,弘正乃屈,弘直危坐厲聲,助其申理。譏乃正色謂弘直曰:“今日義集,辯正名理,雖兄弟急難,四公不得有助。”弘直曰:“仆助君師,何為不可?”舉座以為笑樂。弘正嘗謂人曰:“吾每登座,見張譏在席,使入懔然!备咦谑,歷建安王府記室參軍,兼東宮學士,轉武陵王限內記室,學士如故。
梁武帝嘗于文德殿釋《乾》、《坤》文言,譏與陳郡袁憲等預焉,敕令論議,諸儒莫敢先出,譏乃整容而進,諮審循環(huán),辭令溫雅。梁武帝甚異之,賜裙襦絹等,仍云“表卿稽古之力”。
后主在東宮,集宮僚置宴,時造玉柄麈尾新成,后主親執(zhí)之,曰:“當今雖復多士如林,至于堪捉此者,獨張譏耳!奔词质谧I。仍令于溫文殿講《莊》、《老》,高宗幸宮臨聽,賜御所服衣一襲。后主嗣位,領南平王府諮議參軍、東宮學士。尋遷國子博士,學士如故。后主嘗幸鐘山開善寺,召從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譏豎義。時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屬譏,曰“可代麈尾”。顧謂群臣曰“此即是張譏后事”。禎明三年入隋,終于長安,時年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