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馬明仁,一代骨病大家。馬明仁因此被譽為“仁心孝世”的一代骨病大家。
馬明仁先生自小受祖輩熏陶,九歲能背誦藥性歌訣,熟讀祖?zhèn)麽t(yī)書,十二歲隨父輩上太白山采集藥材,拜訪名醫(yī),勤奮好學(xué),深得陜甘名家及其祖父馬六懿先生真?zhèn),十六歲承襲馬氏藥鋪。
少年馬明仁經(jīng)歷列強欺凌,軍閥割據(jù),國家支離破碎,百姓流離失所,饑寒交迫,無數(shù)人身患風(fēng)濕骨病,甚至喪失勞動能力,苦不堪言,馬明仁目睹百姓苦難,從小立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成年后繼承祖輩遺志,在不斷實踐,鉆研中馬明仁先生增加數(shù)味太白山野生草藥入膏,并結(jié)合道家的煉丹術(shù),使這一家傳秘方療效更為神奇,馬明仁先生獨創(chuàng)“雪浸”和“丹熔”兩種方法將馬氏膏藥的臨床療效推至更佳?祻(fù)者萬千,后來當(dāng)?shù)匕傩沼H切稱之為“馬明仁膏藥”。
更名典故
民國二十四年,愛國將領(lǐng)楊虎城將軍腰疾發(fā)作,痛甚不能行走,馬明仁先生親自為其診治,貼“馬明仁膏藥”一二日便行動如常。楊虎城贊譽“喝一日湯藥,不如一貼馬明仁膏藥”在楊虎城的建議下,“馬氏膏藥鋪”更名為“馬明仁膏藥鋪”。民國二十八年,書法藝術(shù)大家于右任先生在親歷了馬明仁膏藥的神奇效果后,親題“仁心孝世”金字招牌,贈予馬明仁先生?箲(zhàn)期間,馬明仁先生委托親友多次為陜北紅軍秘密送去大量膏藥,分文不取,為紅軍戰(zhàn)士解除病痛。
制作工藝
馬明仁膏藥的制作工藝:
選料:嚴(yán)格精選地道中藥材及太白山高寒地帶野生中草藥。
浸泡:將藥材浸泡入上等香油中,春夏五日,秋冬七日。
提煉:用文火熬制約四個小時,并用桃、槡、槐、柳、榆“五枝”不斷的攪拌,至藥材炸至枯黃浮在油面時,離火過濾去除藥渣。
升華:將過濾好的藥油重新置入煉制容器中,加入血余、蜈蚣、動物皮(特炙)等再用文火煉制一個小時,再次過濾去除藥渣。
煉油:將過濾好的藥油置入煉制容器中,用文火熬煉藥油至滴水成珠狀即可。
下丹:用武火加熱下丹,并用五枝順時針不斷攪拌5-8分鐘,待濃煙冒盡時,改用文火繼續(xù)攪拌熬制5-6分鐘,膏體色澤呈黑亮?xí)r即可離火。
去火毒:將熬制好的膏藥倒入準(zhǔn)備好的井水中,浸泡3-5天,每日換水一次。
去燥邪:將浸泡好的膏藥陰干,裝入陶罐內(nèi),用蜂蠟密封罐口,埋入陰涼干燥處地下7-10日或放入地窖15日。
啟封:直至陶罐內(nèi)的膏藥經(jīng)性狀、氣味、色澤的辨別,達(dá)到要求方可取出另行存放,待用,不達(dá)標(biāo)的則棄之。攤涂—將膏藥塊水浴熔化后,再加入麝香、冰片、血竭等精細(xì)藥材(根據(jù)不同病癥酌情加入特制的精細(xì)藥粉),攪拌均勻后,用竹片將膏藥均勻的涂于棉布、狗皮、醫(yī)用無紡布之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