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當(dāng)時,楊漢英五歲,承襲 播州安撫使之職,由其母田氏代掌政柄。至元二十三年(1287年),楊漢英九歲,由母帶至大都謁見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見其聰慧過人,欣喜,撫摸其頭對宰相說:“是兒真國器也,宜以父爵賜之。”即封為龍虎衛(wèi)上將軍,授金虎符,任 播州軍民安撫使及紹慶、 珍州、南平等處沿邊宣慰使,并賜“賽英不花”名,賞金銀、絲綢、 寶馬、弓箭等南歸。次年,其母被族中仇人殺死。楊漢英披麻戴孝至大都投訴。元世祖令人將兇犯捕至益州斬首。楊漢英十一歲始掌政印。二十七年,元世祖推行行省郡縣制, 播州鄰境 土司拒命,惟楊漢英擁護。世祖大喜,加封 播州管軍萬戶。次年,進京上奏 播州歸元以來事宜,世祖嘉獎,升播州 安撫司為宣撫司,楊漢英亦耀升為播州軍民 宣撫使。至元二十九年至延桔四年(1292~1317年),楊漢英先后率 播州軍隨元軍遠征云南、緬甸,鎮(zhèn)壓羅閩部奢節(jié)、 宋隆濟的反元行為,平定黃平等地“南蠻”反叛活動并置官管理。楊漢英足智多謀的軍事才干和管理能力深受元廷器重,遂撥乖西隸 播州宣撫司。至此, 播州地界北至秦江、南平,南至六洞、柔遠、小姑、單張,東至沿河佑溪,西越赤水河。楊漢英旋奏請朝廷改南詔驛道,裁減郡、縣冗員,免除屯了糧賦三分之一,減輕民眾負擔(dān);修建學(xué)校,培養(yǎng)人才,于入播巴蜀人士中招攬文人學(xué)士,量才錄用,促進 播州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楊氏占據(jù) 播州以來,至楊漢英時,進入鼎盛時期。仁宗 延祐五年(1318年),楊漢英與思州宣慰使田茂忠聯(lián)合征討廬崩蠻部叛亂,最后病死軍中,死時年僅42歲。因其在世時功業(yè)顯著,朝廷追贈其為“推誠秉義功臣”、“銀青 光祿大夫 平章政事柱國”等,并追封為“播國公”。
楊漢英崇尚程、朱理學(xué),常與京都名流探討交流,與 翰林院主持人、理學(xué)大師姚除交往尤為密切。著《明哲要覽》90卷,為黔省首部理學(xué)著作。詩文《桃溪內(nèi)外集》64卷和《云南頌》等,均已失傳,僅存詩《詠九疑圖》一首。
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太原人楊端率兵收復(fù)播州(今遵義),以“功勛著于丹臺”,遂奉詔“世襲播地,永鎮(zhèn)邊陲”。自此,楊氏開始統(tǒng)治播州,并逐漸發(fā)展成為中國西南部一個以漢族楊姓為土司(首領(lǐng))的地方割據(jù)政權(quán)。直至明朝神宗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州楊”共歷29代725年,播州楊氏因?qū)Σブ蓍L久地統(tǒng)治被歷史稱為“播州楊”或“播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