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張信承襲永寧衛(wèi)指揮僉事,后移守普定、平越兩地,因功累升至都指揮僉事。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朝中大臣推薦張信,說他有勇有謀,因而張信被調為北平都司。張信接受密詔,奉命與張昺、謝貴一起去謀取燕王朱棣。張信內心恐懼不安,不知如何是好。母親覺得他反常,便詢問他,張信以實相告。母親大驚道:“不能這么做。你父親總說王氣在燕。你的無妄之舉,會招來滅族之災的!敝扉ψ苑Q有病,張信三次造訪燕王府,燕王都推辭不見。張信固執(zhí)請求,終于進入燕邸,在床下拜見,將這個消息告朱棣。朱棣懼然起立,召集諸將定計起兵,攻奪九門。朱棣進入京城后,論功行賞,張信晉升為都督僉事,被封為隆平侯,食祿千石,世代承襲伯爵。
朱棣十分感激張信,稱他為“恩張”。朱棣想納張信之女為妃,張信堅決推辭。由此更受到朱棣的敬重。凡是觀察藩王動靜等密事,都命張信去辦。張信開始恃寵而驕。
永樂八年(1410年)冬,都御史陳瑛說張信無汗馬功勞,卻忝冒侯爵,恣意貪污,強占丹陽練湖八十余里、江陰官田七十余頃,請求下到官府驗證治罪;噬险f道:”陳瑛說得對。昔日中山王擁有一區(qū)沙洲,農民的水道經過其地,家僮借此以謀取私利。中山王獲悉后,馬上將其地歸還了官府。如今張信怎么敢做這種事呢?”仍命法司處理此事,隨后因張信是功勛舊臣而不予追究。
永樂二十年(1422年),張信隨從北征,監(jiān)督運餉。朱棣在隰寧進行大檢閱,張信稱病不至,被貶為事官,不久復職。
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后,張信被加封為少師,同時支取二份俸祿,子孫世襲侯爵。
宣德元年(1426年),張信隨軍征討樂安。宣德三年(1428年),皇上巡邊,征討兀良哈,張信受命居守。
宣德四年(1429年),張信督軍一萬五千人前去疏通河西務河道。
正統(tǒng)七年(1442年)五月,張信死于南京,享年八十一歲。追贈鄖國公,謚號恭僖。
歷史評價
張廷玉:諸人或從起籓封,或率先歸附,皆偏裨列校,非有勇略智計稱大將材也。一旦遘風云之會,剖符策功,號稱佐命,與太祖開國諸臣埒,酬庸之義不亦厚歟!
家族成員
父親張興,官至永寧衛(wèi)指揮僉事。
兒子張鏞,因功官至指揮僉事,未襲爵而逝世。
張鋋,生平不詳。
孫子張淳,張鏞之子,明英宗時襲封為第二代隆平侯。
曾孫張福,張淳之子,明英宗時襲封為第三代隆平侯。
張祐,張福之弟,明英宗時襲封為第四代隆平侯。
張祿,張鋋之孫(一作張淳之侄),明武宗時襲封為第五代隆平侯。
侯爵世系
張信在明成祖時因功被封為隆平侯,子孫世代承襲,其爵位共傳襲八世十代,至明亡而絕。
隆平侯世系第一代:張信,建文四年(1402年)封隆平侯,子孫世襲。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去世,追封鄖國公,謚號“恭僖”。
第二代:張淳,張信之孫,正統(tǒng)八年(1443年)襲爵。正統(tǒng)十年(1445年)去世。
第三代:張福,張淳之子,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襲爵。天順二年(1458年)去世。
第四代:張祐,張福之弟,天順二年(1458年)襲爵。成化十七年(1481年)去世。
第五代:張祿,張祐再從弟(一作從弟),正德三年(1508年)襲爵。正德四年(1509年)去世。
第六代:張瑋,張祿之子,正德十三年(1508年)襲爵。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削爵。
第七代:張桐,張瑋從子,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復爵。萬歷三年(1575年)去世。
第八代:張炳,張桐之子,萬歷三年(1575年)襲爵。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去世。
第九代:張國彥,張炳之孫,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襲爵。天啟七年(1627年)仍在世。
第十代:張拱薇,張國彥之子,應在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襲爵。崇禎十一年(1638年)戰(zhàn)死。
侯爵世系參考資料:
史籍記載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