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路易·貝爾特朗(Louis Jacques Napoléon Bertrand),1807年4月20日生于意大利的切瓦,父親是原籍洛林的法國軍官,母親是意大利人。七歲左右移居法國的第戎,從此在那里生活、成長。1828年末他初赴巴黎,進入雨果、諾第埃等人的文藝沙龍,受到歡迎。本來可以指望從此脫穎而出,只是他生性孤傲,加之貧病交加,羞于求助他人,不久只身回到了故鄉(xiāng)。1833年他再赴巴黎,其時已身染肺病,反復發(fā)作,不時住院,為生活計,不得不胡亂干些零活,當時他的朋友已經(jīng)不多,他的孤高的性格竟使他拒絕友人伸出的援助之手。最后只剩下雕塑家大衛(wèi)算的知己,送他至最終的歸宿之處的友人便是這位藝術(shù)家。
貝爾特朗臨終前還惦念著他的作品《夜之卡斯帕爾》。這部作品屢遭出版商拒絕,最后雖然被接受,但一直拖延不出。他終于來不及再看一眼他的手稿便辭別人世了。他短短的一生可以說黯然無奇,全沒有他作品中所表露的變幻莫測,神奇詭秘。
主要作品
貝爾特朗曾表示,他“試圖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散文品種”。十九世紀上半葉雄踞法國文壇的主要是浪漫派的詩作。《夜之卡斯帕爾》可稱得上開一代風氣之先。它擯棄了押韻的格式、夸張的聲調(diào)、直敘的放縱形式,而以簡練的、跳躍的甚至濃縮的散文體呈現(xiàn)給讀者。自此,散文詩這一文學新品種才逐漸在文苑里占上一席重要的位置。1862年波德萊爾出版了他的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郁》,公開承認他從《夜之卡斯帕爾》中受到啟發(fā)。1873年蘭波完成《地獄一季》,1886年發(fā)表《彩圖集》[也譯作《靈光集》],那都是繼《夜之卡斯帕爾》后的重要的散文詩作。
現(xiàn)代反響
《夜之卡斯帕爾》隨著時間推移而愈受賞識,由作者完善了的散文詩體已在全世界日益流行,貝爾特朗已不只是法國散文詩之父,而成為現(xiàn)代散文詩的先驅(q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