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
郭祚出身于魏晉名門士族,其七世祖為三國時曹魏車騎將軍郭淮之弟郭亮。祖父郭逸是北方第一名門北魏司徒崔浩的岳丈,曾官除州刺史、假榆次侯。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因奉旨編撰國史時直書不諱,觸怒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橫遭滅門之禍,其姻親太原郭氏亦連坐滅族。郭祚的父親郭洪之死于非罪,唯郭祚亡竄得以幸免。其時,他年僅兩歲。故郭祚雖出生于名門,但在少年時代卻過著孤寂貧苦的普通村民生活。然而,郭祚潛心攻讀,涉暗略經(jīng)史,兼習崔浩之書法,其書信文章逐漸聞名于世。20歲時始任州主簿,并被刺史孫小委以書記,同時與其婊親(叔)太原太守王希相互接濟扶持,終于使家業(yè)得以重振。
初涉官場
孝文帝初,郭祚被舉為秀才,對策上第,步入仕途,先拜中書博士,后轉(zhuǎn)中書侍郎。又因其學識和才干為當時的寵臣李沖所敬重,遂校舉薦為尚書左丞,長兼給事黃門侍郎,成為孝文帝的近臣。郎祚為官清正,忠心侍君,做事勤勉,很得孝文帝的賞識,故又專職為黃門侍郎,隨從孝文帝左右。
漢化改革
當時,北魏鮮卑族政權(quán)仍保留著氏族制和奴隸制殘余,其落后的統(tǒng)治不斷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斗爭。為了適應中原地區(qū)的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同中原漢族地主的聯(lián)合,以鞏固和擴大北魏政權(quán),郭祚與朝中其他漢族地主官僚王肅、李沖、崔光、程靈虬等人形成改革派,協(xié)助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漢化改革。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郭祚因參與謀劃遷都事宜有功而被賜爵東光子,后又遷散騎常侍,仍領(lǐng)黃門。是時,孝文帝銳意改革,效仿中原地區(qū)傳統(tǒng)的典章制度、禮樂律令,承襲中原盛行的門閥制度,加之遷都草創(chuàng),軍事征討不息,故內(nèi)外規(guī)劃謀略甚為多事。此時,郭祚奉旨參謀幃幄,從事注疏典籍,銓衡評定門第和官位品級等工作,盡心竭力,尤以主持注疏成就頗巨,故深得孝文帝的贊賞。孝文帝在一次宴請百官時,曾舉杯向郭祚勸酒說:“郭祚憂勞庶事,獨不欺我……”。可見孝文帝對郭祚是非常信任的。正因如此,郭祚一直被孝文帝留在身邊,成為其重要的謀臣。后孝文帝親征南朝,以郭祚兼為侍中,又官拜尚書,進爵為伯。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死,年僅16歲的宣武帝繼位。由擔任輔政的咸陽王元禧等人奏薦,郭祚又兼任吏部尚書,并州大中正。
法貴止奸 不在過酷
景明二年(501年)宣武帝親政后,郭祚繼續(xù)被重用。一次,宣武帝針對奸吏逃避刑罰之事下詔說,如果奸吏“永避不出、兄弟代之”。郭祚認為不妥,便直言進諫說, “法貴止奸,不在過酷……愚謂罪人既逃,止徙妻子,走者之身,懸名永配,于青不免,奸途自塞,”宣武帝采納了郭祚的意見。這對避免恢復殘酷刑律,維護孝文帝的改革成果起了一定作用。不久,郭祚專職為吏部尚書。其時,北魏政治已日趨腐敗,士族求官之人很多,然郭祚仍能基本上保持清正。他很重視選官任人,每當選拔官吏必慎重考察權(quán)衡,即使發(fā)現(xiàn)人才,也斟酌再三才肯決定使用。所以,經(jīng)他選用的官吏一般都較稱職。但是,也因此而常招時人怨恨。
政績
后郭祚奉旨外撫,為使持節(jié)、鎮(zhèn)北將軍、瀛州刺史,不久又轉(zhuǎn)為鎮(zhèn)東將軍、青州刺史。在青州任內(nèi)適逢天災,百姓饑弊,史載郭祚“矜?zhèn)麗巯,多所賑恤”,以致當?shù)厝嗣褚恢备屑ず蛻涯钏?/p>
? 郭祚解任回京,復任侍中、金紫光祿大夫、并州人中正,后又遷任尚書右仆射,參與朝中大事。正始元年(504年)十二月,朝廷議定新律令就由郭祚與侍中、黃門共同參議刊正。正始四年(507年),大司馬門不準車馬出入的規(guī)定,也是采納郭祚的建議而開始實行的。延昌元年(512年)十月,元詡被立皇太子,郭祚又奉詔以本官領(lǐng)太子少師,成為孝明帝幼年時的師傅,可見宣武帝對郭祚的才學是非常賞識和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