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陳若皓(1914~1971)亦名三才、星白。湖南桑植瑞塔鋪鎮(zhèn)人。土家族。父陳有賢,清季秀才,母彭氏,均早逝,由胞兄陳三多供其讀書。若皓生性熱情,極富才氣,讀書勤奮。1934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省立三中高中部師范科,1937年春畢業(yè),他矢志教育救國,受聘桑植縣立澧源小學(縣一中前身),初任教師,后任教導主任,1940年擢升校長。時為永順專區(qū)6縣最年輕的縣城小學校長。他教書語數(shù)兼長,管理精干嚴密,尤重民族氣節(jié)教育,一反師道尊嚴古板傳統(tǒng),與學生高歌同唱救亡歌曲,頻頻召開演講會、讀書會,親率師生到各鄉(xiāng)開展抗日宣傳,慰問抗日家屬,一開桑植教育新風。時澧小升學率連年名冠永順全區(qū),成為省立永順鄉(xiāng)村簡易師范學校錄取新生的重要來源,得到教育家丁超注重,并前來考察。1941年下期,他被省立八師校長彭婠容聘為其附小主事(校長),兼簡師部教員,后又兼任校學習部指導老師。陳主持附小后,以“三重”(個人聲譽、業(yè)務能力、熱愛學生)為條件,選聘教師,他既是校長,又是教員,育人管理,樣樣精通。用一年時間,改造舊關廟為附小校舍,動員全體師生搞課余勞動,填平一個萬人坑,搬走大片荒山,開辟一個大操坪,兩個籃球場,美化了校園環(huán)境,學校經(jīng)常開展體育鍛煉、講演和學科競賽,優(yōu)勝者送外地參觀,開闊眼界,全校形成勤勞向上、文明禮貌新學風。兩三年時間,附小聲譽鵲起,當時到處傳播“學堂好不好,先去送附小”之說。1943年,省主席王東原聞名親臨視察,大加贊賞,即贈400塊銀圓嘉獎,彭婠容更為滿意。1949年10月,永順解放。陳仍留教永順民師(原省立八師),擁護黨的教育方針,竭誠為新中國培育人才,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勞教5年。1962年返籍,以補鞋勉強為生!拔母铩逼陂g屢遭批斗,1971年臘月二十三日,憂郁病卒。親友們徒為保護其遺骸,葬之高山荒野,更名“陳浩皓之墓”。1979年他被平反昭雪。1988年秋,海峽兩岸門生近兩百人,集資為他重建巍巍豐碑,以志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