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88年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
1912年在維也納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他是弗洛伊德的早期追隨者,師從著名精神分析學家亞伯拉罕學習精神分析。
賴克曾執(zhí)教于德國柏林精神分析學院,1938年來到美國。
賴克從未獲得過醫(yī)學博士學位,但卻成為一名早期的非專業(yè)分析家.弗洛伊德的《非專業(yè)分析家的問題》一文保護了賴克在未經(jīng)醫(yī)學培訓的情況下實施精神分析的權(quán)利。他的著述是專為非專業(yè)人員撰寫的。在《無名兇手》一書里,賴克描述了罪犯供認罪行時的無意識愿望.他說,罪犯通過有目的的活動而造成對自己的自我懲罰,結(jié)果無意識地背叛了他們自己。在《用第三只耳朵去聽》一書里,他描述了一個理想的分析家在運用直覺、敏感性解釋個體和群體心理治療的臨床觀察時所應具備的能力。事實上,這一觀點最初是由F.尼采提出的,后來由賴克用于治療情境。
學術觀點
賴克雖然信奉許多基本的精神分析概念,但他不同意弗洛伊德關于愛和性的關系的某些觀點。他認為,真正浪漫的愛很難用性來表達,只有當愛的對象不在時,它才能最強烈地被感受到。而且,他也不贊成弗洛伊德關于自戀的概念,認為這種自戀根本不存在。他指出,正常的性關系是作為一種解除性驅(qū)力緊張的手段而發(fā)生的。在用某種浪漫的方式墜入愛河時,一個人能從對方身上更好地看清自己。例如,我們通過在別人身上發(fā)現(xiàn)自己所缺乏的品質(zhì)而對自己感到不滿.解決我們不滿的可能方法是"陷入憎恨",也即對那些要比我們更覺得心滿意足的人抱有敵意。其他一些可能的方法包括向自己提出一些適度的要求,或做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事情,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賴克的其他一些著述涉及原始儀式、葬禮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