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漢斯·維爾納·亨策( 德語: Hans Werner Henze,1926年7月1日-2012年10月27日), 德國作曲家, 馬克思主義者, 同性戀者。早年曾參加二戰(zhàn),1948年在 達姆施塔特學習,1953年因政治原因定居 意大利,60年代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并加入 意大利共產(chǎn)黨。亨策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頗豐,擅于抒發(fā)強烈的情感,廣泛采用 序列音樂和 偶然音樂的創(chuàng)作手法,而與傳統(tǒng)保持密切聯(lián)系。其作品常常帶有明顯的政治因素。例如《梅杜薩之筏》就是“寫給 切·格瓦拉的一首 安魂曲”。他的歌劇數(shù)量甚多,比較著名的是《孤寂的林蔭路》,取材于《瑪儂·萊斯科》。
生平
德國作曲家。1926年7月1日生于德國 威斯特伐利亞的 居特斯洛。1942年在不倫瑞克邦立音樂學校學習 鋼琴及打擊樂。1944年應征入伍。戰(zhàn)后,師從W.福特納及 R. 萊博維茲學習作曲理論。1948年任康斯坦茨德意志劇院的音樂助理。1950年任威斯巴登的黑森州立歌劇院的 芭蕾音樂指導。1952年以《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獲得 舒曼獎。1953年移居意大利,其廣播 歌劇《鄉(xiāng)村醫(yī)生》獲1953年意大利獎。60年代初期,應薩爾茨堡 莫扎特音樂館之聘,任該館作曲研究班主任。1963年首次訪美,聆聽 伯恩斯坦指揮他的《第五交響曲》的首演。1966年,在羅馬近郊的 馬里諾定居。由于和意大利的左翼知識分子及德國社會主義學生聯(lián)盟的接觸,逐步接受進步思想,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體現(xiàn)。他的作品還有:為紀念C.格瓦拉寫的 清唱劇《美杜莎號之筏》(1968)、采用越南解放陣線 歌曲《夜晚的群星》等而寫的《第六交響曲》(1969)、敘述一位古巴奴隸變成一名革命戰(zhàn)士的歌曲《逃亡的奴隸》(1969~1970)、表現(xiàn)歐洲左翼知識分子進退維谷的戲劇音樂《到納塔莎怪物公寓的漫長道路》(1971)等。
亨策的創(chuàng)作甚豐,曾寫有歌劇及音樂戲劇14部、 舞劇10部、交響曲 6部、各類協(xié)奏曲約10部、樂隊作品20多首、弦樂四重奏 5部、器樂作品25首、聲樂作品24首。他的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風格迥異。在他的作品中,40年代具有福特納及 欣德米特早期的影響;50年代有時具有清晰的 斯特拉文斯基式的新古典主義的色彩,有時卻傾向于后期 韋貝恩式的音樂色調(diào)。60年代后期,當他創(chuàng)作政治性作品時,又追求刺耳、粗糙、雄偉、戰(zhàn)斗的音響。此后,又回到原來的風格。
亨策的著作有《女水神:一部芭蕾的日記》(1959)、《論文集》(1964)、《逃亡的奴隸:一個工作報告》(1971,與H.M.恩岑斯貝格爾合著)及《音樂與政治:論文與談話》(1955~1975,J.布羅克邁埃爾編)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