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趙光裕,字一德,陜西臨潼縣人,其人恬淡寡欲,以舉人任長垣縣(今河南東北部)學(xué)博(掌管教育的官厥)。后任留屯縣(今山西東南部)令,因老母無人奉養(yǎng)辭職回家。后任真定(今河北正定)副職,又任曹州(今山東河澤縣)知府。在曹州任職未及六月,又請退休歸里。因為官清廉,回家后囊中空虛。在石甕谷中鑿一窟,營一小屋,并在門上題字曰:“考槃相羊”(窮途隱居而漫游之意)。其屋中一仆一蹇,頗為清寒,人們見這種情況,實在不知道他還是當(dāng)過官的人。
他的兒子趙昌運,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1607)丁未進士,任職銅梁(在四川省),后調(diào)榆次(今山西榆次),任監(jiān)察御史一類官職。進入京都,曾得到皇帝賜。在主持工作中,觸犯了宦官魏忠賢,被牽扯到東林黨案中,同馮恭敬、馮從吾等一起被剝奪了官職。所著有《松軒集》。他父子二人的德行和所寫的文章,鄉(xiāng)里間都甚為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