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嘉靖四年乙酉正月十九日卯時生。以詩經(jīng)中嘉靖丙午科鄉(xiāng)試第廿五名舉人大挑一等。歷任直隸蒙城縣、浙江秀水縣、四川南部縣,升廣西賓州知州,轉(zhuǎn)升平樂府同知。萬歷十五年丁亥三月廿八日戌時卒,壽六十三歲。葬望湖山伴母楊宜人塋右,后改葬馬蹄湖南塘,壬山丙向。按:奉直大夫,文散官名。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置,為文官第十六階。金為從六品上。元升為從五品。明從五品初授奉訓(xùn)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清從五品概授奉直大夫。中嘉靖己卯科鄉(xiāng)試,官海豐縣知縣。敬承以嘉靖丙午鄉(xiāng)貢,令蒙城、南郡(部)二邑,升賓州知州。時八寨瑤民阻險攻掠,粵西大震。敬承親冒矢石,督率兵將奮戰(zhàn),殲其渠魁,捷奏升平樂府同知。旋解任歸原居賓九載,勞瘁勤苦,有裨地方。賓人戴之,勒石祠祀。子若蒙中萬歷丙午鄉(xiāng)試。見蒲志。按:南郡縣,西漢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改名宜城。1500多年后明朝應(yīng)該早就不用這個縣名了。查四川有南部縣,漢屬閬中縣地。粱(502~557)改南部縣。因地居?xùn)|漢巴西郡之南而得名。所以,文中的南郡縣應(yīng)為南部縣。這樣才能與格中及宦林錄中所載相一致。
履歷
仕宦而博高名享厚祿而無功于朝廷生靈者,比比然也。若饒懷廷公蒞(即涖字,音利,臨之意)廣西賓州知州事,值響(左出右向)賊亂,受節(jié)鉞征剿,山奇路險,用計進戰(zhàn),大破賊兵。斬賊首以車載歸,丑類(壞人、惡人)擊縛者數(shù)千,而彼地之百姓寧。饒氏因而繪有征剿之圖以示予,予見而異之,以視世之迂儒而居其位而才不足以任重大者,詎足以榮先代而聲施后世乎!后學(xué)姻眷弟進士魏說拜撰。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賓州古百粵欝yu4林,地險山箐qing4,瑤民至難馴也。守茲土者以拊循(安撫)保障為功,懋賞酬勞,朕所不靳爾。廣西柳州府賓州知州饒敬承,敏練之力,閎雅之度,歷仕壯縣(富庶繁茂之縣),茂著賢聲(賢良的名聲),擢守劇州(政務(wù)繁雜的大州郡),益騰良譽。報成書最朕實爾嘉茲,特授爾階奉直大夫,錫之誥命于戲遐。陬之吏,非才不足以戢亂,非守不足以服人,非久任不足以諳土俗洞物情也。爾業(yè)有成績矣!益思毖飭,毋怠終始,陟明(進用賢能)有典,朕不爾忘。欽哉!
淡泊養(yǎng)志的知縣——饒敬承
饒敬承 字象賢,別號槐亭,湖北蒲圻人,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由舉人任蒙城知縣。饒敬承在蒙城任職不到三年,政平民和,百度允修。
順治《蒙城縣志.藝章志》,收錄一塊明碑碑文:《饒侯惠政碑記》。
碑文開頭評淪說:"凡是當官的,都要有恩惠于老百姓,這樣,人民才會在他走后永遠的懷念他,假如不是這樣,還沒等他去,人民就惟恐他不快走,又怎么會去思念他呢。"百姓心中這桿秤,最能稱出"官"的斤兩,上至天子,下至里正,秤砣就是"有惠于民"。為官一任,流芳一方,既是為官的目的,也正體現(xiàn)為官的人生價值,標志就是"民永懷之"。
隆慶四年,朝廷命饒敬承調(diào)遷,蒙城紳民"欲留之不可得",知公清寒,紛紛贈銀贈物,都被他婉言謝絕了,說:"我向來以為人清白為心愿,以淡泊名利陶冶情操,我承蒙皇帝的厚恩冒用長官的名義來這里做官,惟恐給百姓留下太多的罪過,如今你們不嫌棄我,我已經(jīng)感到滿足了,哪里還有別的想法呢?"聽了這話,蒙城人無不感激涕零。老百姓知道饒公曾是陜西布政使王文翰的下屬,就推薦若干人,不遠千里來到陜西,請王公代寫惠政碑文,說:"饒侯走了,我們無福緣,只愿把他的政績刻在石碑上,把饒侯的美名永遠傳頌下去。"王文翰感動地說:"我擔任江西按察使,至東魯,如今又治理關(guān)輔,見過的縣令太多,然而做人光明磊落像饒公的太少了!"于是就答應(yīng)了蒙城百姓的請求。
饒公到蒙城任職后,以愛護百姓為主。入冬下大雪,饒公說:"老百姓受饑寒嗎?"立即命令各鄉(xiāng)里正,查報凍餒民戶,然后親自下到各鄉(xiāng),逐戶察看,凡凍餒者,親自發(fā)放棉衣、谷米。春天到了,沒有種子的,貸給種子,沒有耕牛的,要求老百姓互相幫助,以力換牛。饒公在察訪中,還了解到各鄉(xiāng)都有因往年災(zāi)荒而流落他鄉(xiāng)者,于是就出布告,張貼四鄉(xiāng),號召在外鄉(xiāng)民,速速返鄉(xiāng),沒有能力安家的,官府資助,于是離鄉(xiāng)背井的鄉(xiāng)民,紛紛返鄉(xiāng),僅一年,很多荒地又開墾起來。
饒公常年下鄉(xiāng),只騎馬,不坐轎,風吹日曬,雨淋霜侵,面目微黑,一副風塵仆仆的樣子。下鄉(xiāng),每進村,必先下馬,見到長者,一定要揖一禮,與百姓攀談,娓娓像敘家常一樣,所以老百姓對待他像自己的親人。
隆慶三年十二月七日白天,伴隨著耀眼的亮光和震耳的巨響,一顆隕星落在蔣疃村集西,城西數(shù)十里都能看到,老百姓非常驚恐,以為一定會有災(zāi)禍,一時謠言四起。饒公親自趕往蔣疃,看個究竟,村民說:"星已入地,無人敢挖。"饒公率民親自挖掘,挖到數(shù)尺深時,發(fā)現(xiàn)一塊大石頭,像杵那么大,綠色,上面有金星。饒公托起隕石,細細察看說:"這是自然現(xiàn)象,不關(guān)人的事情,不必害怕。"老百姓這才放下心來。
饒公不善言談,每次坐堂,不問案時,衙堂鴉雀無聲;有訟事,則必詳問,反復(fù)辯難,不厭其煩,確保雙方都心服。有一件訟案,涉及銀柜一個書辦的親戚。這個老書辦,夜里拿著銀兩訪饒公,被饒公拒之門外。第二天坐衙,饒公擲簽,打了這個書辦十大板,說:"本該打二十板,念你年老,暫時記下十板。今后再有請托者,嚴懲不貸!"從此,衙門就不再有請托之風了。
饒公做任何事情都倡導(dǎo)節(jié)儉。衙門一切開支錙銖必較。按照以前的慣例,新知縣到任,衙堂必布置一新,以前的桌、椅、帳幕、臺布、筆、硯、筆架、簽筒 都由衙役私分。饒公到任,命令一切仍舊,不必更新。過往官員,按例接待,不得鋪張。平日生活,由從家里帶來的一個老仆操辦,清淡自處。因以往的知縣,多用門子、皂隸服務(wù),所以門子、皂隸都爭著為饒公家做勤雜事,饒公說:"我雖然是公家人,但我家并不是公家,怎么能煩勞你們給我做事呢?"他的兒女,也自請塾師啟蒙教育;平日,不經(jīng)允許不準上街,如果上街,由老仆帶領(lǐng),而必交待老仆說:"不要說是我的兒女。"所以直到調(diào)離,人們送行時,才認得饒公兒女。
饒公閑暇的時候,必去學(xué)堂,親自教授學(xué)生們讀書,又常同教諭、訓(xùn)導(dǎo)切磋學(xué)問,研討問題,經(jīng)常忘記了吃飯的時間。有學(xué)子作文章,歌頌饒公盛德,公看過之后很平淡地說:"為民辦事是我的份內(nèi)之事,有什么盛德呢?"
饒公美名傳到了上級,撫臺親自召見他,饒公僅呈手本,按照慣例述職,沒有一處夸大修飾。對答的時候木吶的說不出口,像生怕別人知道的一樣,其淡泊名利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