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第二年,殿試開考,佘中奪魁,成為新科狀元。在這次科考中,宜興閘口里的邵剛奪得禮部會試第一名(會元),其堂叔邵材奪得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一邑三魁,天下傳為盛事?h府在宜城周王廟東為他們建造了一座“三魁廟”,在學(xué)街西(今通貞觀西路)為佘中建造了狀元牌坊。
佘中考中狀元后,宋神宗先后委任他為大理評事,國子監(jiān)修撰,經(jīng)義局檢討。這時,宰相王安石正在力行變法,佘中是積極擁護者。熙寧七年,王安石在頑固派的強烈反對下,被迫上疏辭相,神宗詔準(zhǔn)。王安石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身份任江寧知府。王安石奏請以佘中等人隨行。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佘中先后任太常丞、佐太常卿、少卿助理寺事等職。后來,因遷怒朝廷被革職。
元豐八年三月,宋神宗病逝,長子趙煦即位,為哲宗。重新起用佘中,歷任秘書省正字、秘閣校理,遷著作佐郎。
紹圣二年(1095),佘中奉命出使遼國,回來后向皇上啟奏;“黃河以北的許多城池,均已年久失修,損壞不堪,急待修葺,以御外來侵略。”余中的建議并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直至宣和、靖康年間,金人入侵,長驅(qū)直入,所有城池都不能固守。這是皇上才想起佘中的建議是正確的,后悔不已。
佘中官至太守,辭職歸家,逝世后葬宜城溪隱龍?zhí)兜男踊ù澹朔Q“佘狀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