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64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 油畫系,1988年國家教委派赴阿爾及利亞國家等美術學院研究“馬格里布” 繪畫與北非藝術,并赴法國、瑞典等國考察藝術與教育,歷時兩年余。60年代中從事博物館歷史畫創(chuàng)作,作品場面宏大,筆墨瀟灑,參加歷屆全國美展,覺于國家主要刊物,并為國家博物館收藏。80年代創(chuàng)作探索專題江南故里,樸質典雅,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且均被收藏。90年代考察回國后,創(chuàng)作了一批具有濃厚的異國情調的阿拉伯風情作品,形成了干厚濃重的 油畫表現(xiàn)特色,為多國 畫廊矚目。1995年在香港舉辦專題畫展,出版專題 油畫集《撒哈拉風情》。
藝術特色
藝術世界無限廣闊,人類的生活各異, 藝術家的感受亦不相同。在百花競秀的藝林中,畫家們各領風騷,其最為耀眼者中,應數(shù) 油畫家施紹辰教授。如果說江南的許多畫家以聰穎靈勤為特色,那么,他的這一批異國風情作品還蘊藏著另外一種內涵,從中可以領略他發(fā)自內心的藝術激情及良好的藝術素質。藝術品總是 藝術家心靈的寫照,畫家自序已道出了他的心跡,這是藝術作品成功的源泉。中國古代詩人稱 繪畫為“無聲詩”,要將心性融入自然,“非唯使人情開滌,亦覺日月清朗”這已不獨為魏晉文人所有,我國歷代成功的 藝術家?guī)缀醵季哂羞@種精神上的遺傳因子,從而使自已在藝海的涵泳中頑強地到達彼岸。這種精神內涵正是這批作品的感染力之所在。畫家以煉達的神思,遷想妙得,使幅幅畫卷充滿詩情畫意,對于這位摯愛生活并具有藝術表現(xiàn)魅力的畫家來說,作品是他藝術才華得以進發(fā)的機遇,也是他瀟灑的 油畫功力得以施展和表達的舞臺。因此,這批作品給人們心靈撩開的就不僅僅是一方異國情調的天空了。
作品特點
紹辰經(jīng)過中國美術學院從附中到大學整整九年的嚴格訓練,勸奮好學,認真把握基本功力,對藝術如癡如醉的酷愛和敏銳的創(chuàng)造力使他早就成為學生中的佼佼者,其出眾才華使人難忘。他畢業(yè)后從事歷史晝創(chuàng)作整二十年,雖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歷盡坎坷與動蕩,但他卻孜孜不倦、默默地為各地博物館繪制了一幅又一幅的歷史晝作,氣勢宏偉,人物眾多,從中國的工農暴動到外國的巴黎公社,有的巨幅長達七米。這一時期的作品雖有命題性質,而他都以充沛的精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生動的 油畫語言揮灑而成,再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面貌。八十年代,他成功地畫出了傾注著人性之美的歷史雙聯(lián) 油畫(依依親人淚,茫茫贛水長)等作品,標志著他在藝術上的成熟。他調回母校執(zhí)教后,創(chuàng)作題材轉向江南故里,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情懷,詩韻更濃,清雅而雋秀,教涯之馀作畫雖不多,卻很精美,且得過重獎,多為國內外博物館, 畫廊收藏,他的作品始終品味上乘。
他自地中海之旅后的這批作品尤為引人矚目,其 油畫表現(xiàn)功力也為眾人稱道!度龉`》組畫是非常突出的三幅作品,《陽光·白駝》以穩(wěn)定且近似金字塔的構圖,靜中蘊動,(虔誠的行者與白駝脈脈相通,灰白而響亮的色彩使人眩目,)大漠的空曠寂靜和生命的潛在律動沁人心脾:《沙塵·奔馬》采用對角線的構架,不穩(wěn)定的韻律產生一種運動情,嘈聲和塵沙攪合在一起,使畫面呈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騷動:《泉水·女人》尚在制作,但已可見別有一番風味,視為沙漠的生命之水與繁衍生命的女體,展現(xiàn)了沙漠的生機與美感。另一幅力作《出谷》,畫幅雖然不大,但氣勢磅礴,令觀者欲退三卻。作者立意無晦,用筆俊爽,力求開拓,自辟蹊徑·其藝術氣質與修養(yǎng)盡在畫中。正如 徐渭在《葉子肅詩序》中所言:“其情坦以直,故語無晦;其情散以博,故語無拘,其悄多善而少憂,故語雖苦而能遺,其情好高而恥下,故語雖檢而豐富。蓋出于己之所得,而不竊于人之所嘗言者”紹辰的作品何嘗不是如此·正如其自敘:“望像阿爾及利亞的葡萄酒那般醇濃”。
為人
畫如其人,施紹辰教授主持我院附中工作十馀年,繁重的公務確實使他成了“業(yè)馀畫家”,然而他的教政和他的 油畫風格一樣,熱情豪放,感染同仁。他摯愛學子,桃李四方。他著書立說,編撰了洋洋文稿數(shù)十萬和一批學生畫冊與教材,為學院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的優(yōu)秀人才,教績斐然,無愧為一個誠摯的藝術教育家。
總結
綜觀紹辰的 油畫藝術,可以感受到他對東方書畫的神韻與意趣的領悟,亦可發(fā)現(xiàn)他對現(xiàn)代藝術崇尚激情表達等表現(xiàn)主義因素的注重,并使之與現(xiàn)實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聯(lián)姻起來,形成自已的風貌。在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東方與西方交融的大氛圍中,他總像一個童心未泯、求索不舍的年輕人那樣在努力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值此畫冊付梓,索我為序,欣然命筆,所敘匆匆,好在佳作俱在,觀者必能識其精妙,不盡之處,祈賢者教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