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李涵是唐太祖李虎的曾孫高平王李道立的曾孫。他簡樸而忠誠謹慎,是宗室子弟中的俊才。李涵初經(jīng)升遷,累官至太子左贊善大夫。后被郭子儀表薦為關(guān)內(nèi)道鹽池判官。
至德元載(756年),安史叛軍進逼長安,唐玄宗李隆基西逃入蜀,皇太子李亨則北上平?jīng)。朔方軍留后杜鴻漸與李涵等僚屬商議道:“平?jīng)霾皇蔷郾,若想取勝,一定要到朔方。如果我們奉太子(李亨)為主,聚集河隴兵力,聯(lián)結(jié)回紇,同時征召北方勁騎,南下平亂,可以收復二京(長安、洛陽),雪恥國辱,上報明主,下安百姓。”杜鴻漸于是起草表章,陳述朔方軍的軍資力量,并讓李涵趕赴平?jīng)鲋]見李亨。李亨大喜,授李涵為左司員外郎,改任宗正少卿。又遷任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左丞等職,至少到此時,李涵已被封為襄武縣開國公。
廣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亂平定。當時李涵正在為母服喪,朝廷予以奪哀,強行命他充任河北宣慰使兼御史大夫,持節(jié)宣慰河北。李涵所到之處,口不言私事,飲食簡單,席地而睡。完成使命后,李涵一再請求終制(服滿喪期),唐代宗李豫見他瘦弱不堪,于是同意。期滿后,李涵被提拔為給事中,改授兵部侍郎。
大歷三年(768年),盧龍兵馬使朱希彩殺盧龍節(jié)度使李懷仙,李涵再次以河北宣慰使兼御史大夫官銜出使河北。回朝后,外任浙西觀察使。
大歷十一年(776年),汴宋都虞候李靈曜占據(jù)汴州(今河南開封)謀反,李涵派部將王棲曜率軍四千,作為河南掎角,對抗汴州叛軍。
在浙西任職五年后,李涵又入朝升任御史大夫、京畿觀察使。
大歷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李適即位。李適認為李涵性格溫和,少有決斷,不適合任御史臺的長官。于是改拜他為太子少傅、山陵副使。為避父親李少康名諱,李涵經(jīng)向朝廷請求,又轉(zhuǎn)為光祿卿。不久后,再任左散騎常侍,最終以尚書右仆射之職致仕。
興元元年(784年)九月,李涵去世。朝廷追贈他為太子太保。
人物評價
常袞:文以禮樂,主于忠信,雅有學行,通于理體。并才望推重,聲華茂著,竭誠之效,早見于艱虞;從政之績,備彰于事任。簡廉無私,純白不染,守以直道,行其至公。載馳輔軒,善喻中旨,歷踐臺閣,率由舊章。拔選部之滯才,留左曹之駁議,士林公族,歸美攸多。(《授李季卿右散騎常侍李涵尚書右丞制》)②朕之茂親,腹心攸寄,純因所以致命,文質(zhì)所以經(jīng)邦。溫恭禮讓,誠信易直,勵菲躬之節(jié),秉憂國之心。美其公才,嘗所任委,再令宣撫,皆合事經(jīng)。既述謙誠之詞,兼陳理化之績,尉我憂念,意甚嘉之。(《李涵河北宣慰制》)③志以足言,學於古訓,安和好敬,慎靜尚寬。服居大僚,常所親信,每授重寄,必揚休聲。往以幽薊渤碣之聞,戎府方州之大,俾付王命,以親諸侯。至於再三,秉此純一。盡人臣之節(jié),罔或辭難;徇國家之利,豈憚勤遠。信以協(xié)誠,惠以交福,周爰咨度,不遑啟處,朔陲寧晏,敬賴親賢。(《李涵再使河北制》)
劉昫:①涵節(jié)行著聞,谞和易為理,庶幾近仁也。(《舊唐書》)②涵、谞和易,庶乎近仁。(《舊唐書》)
親屬成員
烈祖:李虎,西魏太尉、隴西公,追封唐太祖。
天祖:李繪,隋朝江夏總管,追封雍王。
高祖:李韶,高平王。
曾祖:李道立,高平王,過繼給永安王李孝基。
祖父:李景淑,畢國公。
父親:李少康,睢陽郡守。
兒子:李鮪、李鯤、李鰅。
史料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