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海軍
鄭汝成(1862—1915),字子敬,直隸靜海人。1881年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天津水師學堂建成招生,鄭汝成應(yīng)考入選,為第一屆駕駛班學生。十年(1884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上威遠艦實習。
十二年(1886年)三月,作為清政府選派的第三批海軍留學生,赴英國深造,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理論。畢業(yè)后,奉派往英國地中海艦隊,上“額格士塞蘭德”號軍艦實習。在英期間,鄭汝成主修槍炮及鐵甲艦,考試“屢列高等”。
十五年(1889年),留學期滿回國,先在北洋兵船候補,擢藍翎五品頂戴千總。不久,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以鄭汝成“年富力強,于船學、操務(wù)講求精熟,堪以升署精練左營守備,充康濟船大副”,呈請李鴻章奏保。獲準。十七年(1891年),威海水師學堂提調(diào)丁幼亭離職,鄭汝成奉調(diào)接任,旋又改任總教習。二十一年(1895年)初,劉公島被日艦攻陷,威海水師學堂解散,鄭汝成調(diào)入天津水師學堂任正教習。三年后,投入時在天津小站督練新式陸軍的袁世凱麾下。
二十八年(1902年)夏,直隸總督袁世凱在保定成立北洋軍政司,自兼督辦。軍政司下設(shè)兵備、參謀、教練三處,鄭汝成任教練處幫辦(總辦馮國璋)。同時兼任保定北洋武備師范學堂監(jiān)督。三十一年(1905年),出任北洋武備速成學堂總辦。
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重建海軍,鄭汝成重回海軍任職,任陸軍部海軍處機要司司長。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秋,隨籌劃海軍大臣載洵、薩鎮(zhèn)冰出訪歐洲,考察各國海軍及訂購新艦。二年(1910年),任籌辦海軍事務(wù)處軍法司司長。是年底,清政府改籌辦海軍事務(wù)處為海軍部,鄭汝成改任軍制司司長。
煙臺學潮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籌辦海軍大臣載洵視察煙臺海軍學堂,認為學堂辦得有成績,質(zhì)量較高。于是,清政府決定選派20名滿族貴胄學生來校學習,提前畢業(yè),以加強滿族人對海軍的控制。
滿族貴胄學生的到來,激起漢族學生強烈的反抗情緒,雙方不斷發(fā)生磨擦。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的春季運動會上,為爭奪一項錦標,互相仇視的滿漢學生爆發(fā)激烈沖突。事件發(fā)生后,地方官員秉承朝廷旨意,要求校方嚴懲漢族學生。謝葆璋不肯偏袒滿族貴胄學生,據(jù)理力爭。
三年(1911年)春,清政府命海軍部官員鄭汝成來校查辦此事。
鄭汝成是謝葆璋天津水師學堂的同班同學。他告訴謝葆璋,煙臺海軍學堂中的各種進步活動已引起清政府的注意,京城的一些官員甚至指責謝葆璋是“亂黨”。鄭汝成勸謝葆璋趕快辭職,退身遠禍,免得落個撤職查辦的下場。
葆璋對清政府的腐朽統(tǒng)治已不抱幻想,毅然辭去監(jiān)督職務(wù),帶著家人離開他傾注了8年心血的海軍學堂,返回福州家鄉(xiāng)。
事后,鄭汝成接任該學堂監(jiān)督,兼海軍部一等參謀官。同年授海軍協(xié)都統(tǒng)銜。武昌起義后,被進步學生驅(qū)逐出校。
鎮(zhèn)壓革命
民國元年(1912年),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tǒng),鄭汝成被任命為總統(tǒng)府高等侍衛(wèi)武官。旋奉命赴江浙辦理軍隊善后裁汰、整飭、發(fā)餉事宜。十一月四日,授海軍少將。翌年,擢海軍中將,奉派率陸軍第7、第19旅赴上海,統(tǒng)轄駐滬海陸各軍及江南制造局。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fā)后,因固守江南制造局、擊敗陳其美等革命黨的進攻,被任命為上海警備地域司令官、江南制造局總辦、海軍上將等,掌握了上海的軍政大權(quán)。因此,7月鄭汝成被袁世凱委任為上海鎮(zhèn)守使,加海軍上將軍銜,受封為將軍府彰武將軍,率重兵屯防上海,兼控制海軍。鄭汝成獨霸一方,血腥殺戮,瘋狂屠殺革命黨人,到處張貼告示宣布“留藏匪類者,處死”,讓軍警在南市、閘北等地挨家挨戶搜查。在鄭汝成坐鎮(zhèn)上海期間,報紙上不斷登出“破獲亂黨機關(guān)”、“亂黨分子被正法”的消息,慘遭鄭汝成殺戮者多達兩萬余人,以至老百姓中曾流傳這樣的順口溜:“鎮(zhèn)守使署是鬼門關(guān),黨人一去不復還”。當時上;\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遇刺身亡
民國4年(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二十一條》,引起全國性的反袁怒潮。忠實執(zhí)行袁世凱命令的鄭汝成,成為上海革命黨人打擊的首要目標。11月10日,在外白渡橋被陳其美指派的王曉峰、王明山投彈炸死,成為了著名的“鄭汝成被刺案”。終年53歲。翌日,袁世凱下令:“鄭汝成追封一等彰威侯,照上將陣亡例從優(yōu)議恤”,給治喪費銀二萬元,撥予天津所屬小站營田三千畝給其家屬,以資贍養(yǎng),并在上海及原籍建立專祠。
死后鬧劇
鄭汝成這個雙手沾滿革命黨人鮮血的劊子手被革命黨人暗殺斃命。沉溺在皇帝夢中的袁世凱得知他的“東南柱石”被毀,下令追封鄭汝成為一等彰威侯,在北京為鄭汝成設(shè)祭。袁世凱親筆題寫挽聯(lián):“出師竟喪岑彭,銜悲千古;愿天再生吉甫,佐治四方。”袁世凱身為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公然行使皇帝權(quán)力為部下“封侯”;岑彭是漢光武帝的大將,吉甫是周宣王的重臣,再加以“佐治”字樣,儼然君王口氣。袁世凱一心想當皇帝的勃勃野心昭然若揭。
各地愛國志士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無比憤慨。有署名陸哀的人,在天津的《益世報》刊出一副與袁世凱挽聯(lián)針鋒相對的對聯(lián):“時無光武,安有岑彭!其曹孟德之典韋乎?刺客亦英雄,舍命前來盜畫戟;君非周宣,何生吉甫?直趙匡胤之鄭恩耳!孤王休痛苦,殺身寧異斬黃袍?”用嬉笑怒罵對袁世凱作了無情揭露和反擊,正色直言中國已非君權(quán)社會。聯(lián)語里還言人所不敢言,為行刺者大聲叫好。袁世凱對報紙上刊登此對聯(lián)暴跳如雷,命人追查執(zhí)筆人。但天津的《益世報》設(shè)在租界,袁世凱和;逝杀揲L莫及,奈何不得,只得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