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楊護發(fā)(1917~1976年),福建惠安山霞鄉(xiāng)下塘村人。年甫13歲,即往廈門建筑工地當學徒。民國27(1939)~28年間,他從壯丁隊伍中逃脫,與長兄潛返廈門。其時職業(yè)難覓,他求囑長兄引薦給在廈門大學為陳嘉庚搞設計的廣東籍工程師鄭金城和臺灣籍工程師王世川,拜他們?yōu)閹煟瑢W習設計。抗戰(zhàn)勝利后,鄭金城承包泉州海疆大學基建工程,其土建部分交由護發(fā)負責。爾后,護發(fā)在泉州承接建筑工程設計,并完成南國商場、復元棧房、源和堂四間店面、萬益布店、石頭街小學、聚寶金店、潭頭小學及海印寺翻修等工程,自成一支設計、施工管理一條龍的隊伍。1950年冬,護發(fā)轉到廈門大學陳嘉庚處,設計成義樓、豐登樓、芙蓉一、二、三、四號樓及廈門大學建南大禮堂的宮殿式屋頂,并改建大量工程。在這些設計中,初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即把民族建筑造型的美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功能結構統(tǒng)一起來,這是一種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現(xiàn)代氣派的風格,深得陳嘉庚贊賞。如建南大禮堂原為劉建仁工程師設計,陳嘉庚囑護發(fā)把屋頂改成宮殿式。楊遜讓,劉說:“校主信任你,你就放手設計吧!庇谑欠接羞@座具有濃厚民族風格、背依五老峰、雄踞鷺江濱、隔海遙望南太武山的廈門大學建南大禮堂。1954年,集美學村的建設全面鋪開,陳嘉庚調(diào)護發(fā)全套人馬到集美第15工場。此后,他的事業(yè)進入巔峰階段。10年間,他在集美設計、施工的工程有尚忠樓(續(xù)建)、尚志樓、建業(yè)樓、南輝亭、啟明亭、長庚亭、南薰樓、蟹亭及內(nèi)池、中池、外池各亭,登永樓、黎明樓、道南樓、電廠、車站、自來水廠、郊委辦公樓,航海俱樂部大樓及游泳池、10米跳臺、海通樓、集美附近杏村小學、孫厝小學、孫厝大祠堂、集美陳嘉庚先生歸來堂等,同時還完成廈門許多重要建筑物的設計。1955年,設計、動工建造南薰樓。1959年建成。高達15層的花崗巖建筑,坐落于集美潯江之畔鄭成功屯兵故壘上,大有突出海表、摩娑云天的氣概,為當時閩省第一高樓,至今仍是集美學村的標志性建筑。與之聯(lián)袂輝映的道南樓,在造型和工藝上,具有鮮明的閩南古建筑風格,高6層,長100多米,至今仍是集美學村的主要景觀建筑之一。1961年,陳嘉庚于遺囑中交代,歸來堂由護發(fā)設計施工。歸來堂建成的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盡顯偉麗堂皇的民族風格。其中用水泥構件代替?zhèn)鹘y(tǒng)的木構件,在閩南古式建筑設計中為一創(chuàng)舉。是年,護發(fā)應中僑委之邀,赴京出席國慶觀禮。1959~1963年,護發(fā)設計、施工廈門華僑大廈,廈門南普陀寺鐘鼓樓、般若池、會泉法師墓,并擔任華僑博物館的總施工和部分設計,負責南普陀大悲殿翻建工程的設計并任工程總管。1963~1964年,他受廈門市領導委托,完成鼓浪嶼日光巖寺建筑群的設計及施工建造。1965年,任廈門房管局總施工長,研制成以泥代木的水泥門窗預制件,省建委為此在廈門召開現(xiàn)場會,予以表彰、推廣。其間,他還完成廈門蜂巢山、溪岸路、店溪巖等多處華僑別墅設計。1958年,他傾歷年積蓄,倡建故鄉(xiāng)山腰小學新校舍。1976年,楊護發(fā)病逝于廈門寓所,享年6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