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在嘉慶年間,鄭秉恬參加鄉(xiāng)試已中舉人。進士及第后,授翰林院編修。不久外放山西,先后任五寨知縣、曲沃知縣等官職。以前曾任翰林院編修。官至山西曲沃縣知縣。
在山西任上,鄭秉恬廣察民情。為與百姓聯(lián)系,特設(shè)兩個密封投訴箱,箱上明白寫著“愿聞己過,求通民情!卑滋,放在通衢路口供百姓投訴;夜晚,則獨自查閱、了解民情。這正顯示了他修身治縣的心愿。
秉恬離職返鄉(xiāng)后,致力于教育,在“豫章書院”主講。他善于書法,能詩文。后人為其編輯有“鄭太史云壑詩集”。
著有《云壑遺稿》。?
個人逸事
曲沃是有名難治的大縣,秉恬赴任,針對公役假威挾詐的弊端,特設(shè)置兩桶,上寫“愿聞己過,求通民情”八字,每晨置于街口,讓民投拆其中,天晚取回獨閱。雖不全以為憑,而一縣情真?zhèn)伪M知,自此官不敢貪,四境平安。
秉恬天資聰明,詩古文辭,清超絕俗。尤擅書法。賦性廉潔,為官清正,尤厭攀高結(jié)貴,故歷任知縣,始終不曾升遷。調(diào)曲沃時,有富翁想以五百兩銀子相贈,邀他一敘,他拒而不去。嚴(yán)肅地說:“此人以五百兩銀子邀請我,這是收買我。聽說此人頗武斷,不過邀我至家以張聲勢,百姓必受其害”。聞?wù)邍@服。
丙申(1836年)母憂解任歸鄉(xiāng),主講予章書院,卻諸生贄儀不受。后厭求書者太多,堅決辭聘,養(yǎng)病于城郊華嚴(yán)庵。錢中丞復(fù)聘主講鵝湖書院,謂水竹樹中,易于靜養(yǎng),數(shù)月病重而歸。
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二十八日病故。臨終前自作一銘:“生無所恨,老無所營,死無所戀,無為寺旁,黃土三尺,手所親奠,納魄于茲,萬劫不復(fù),是吾心愿!倍貒趩适聫膬。遺著散失,里人李清標(biāo)選輯詩文若干篇印行,封面題為《鄭太史云壑詩集文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