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謝德三(1878~1936),又名家仁,其家世居宜賓城內。謝德三早年,從師讀書后,后習醫(yī),受業(yè)于鐘永安門下。經過三年勤奮力學,年19即獨立懸壺濟世。
行醫(yī)之初,其母告誡他說:“醫(yī)之道,首在濟世活人,得病而不能及時就醫(yī)者,是貧苦人家,應該多多體恤他們,不可嫌貧愛富!敝x德三謹遵母教,故不訂脈金,置一竹簍于桌,多少由人自投,不投亦不索取,有時還付錢給窮苦病人買藥和調養(yǎng)。安阜鄉(xiāng)龍?zhí)稖嫌幸粍⑿辙r婦,患“月家癆”,無錢醫(yī)治。有人對她說:“城里謝德三醫(yī)生愛做好事,何不求他?”婦遂求治。謝德三慨然應允,并留在自己家中,供給藥費食用,月余病愈,又給錢讓她回家養(yǎng)息,劉婦感激不已。以后,謝德三去世,劉婦趕來撫棺哀悼,哭了半日才叩頭而去。又有一抬轎苦力患目疾,醫(yī)治無效,眼睛瞎了,謝德三常常周濟他,一直到他去世。
謝德三行醫(yī),以門診為主,但有危重病人也不拒絕出診。當時醫(yī)師出診多坐轎,謝德三不坐轎,抱一小藥箱,毫無架子,喜玩架子的人就叫他“謝跑跑”,他聽后一笑置之,仍跑如故。一日在家診病,忽一弁兵趕來,高聲叫道:“我部官長叫你去看病,立刻跟我走!”謝未予理睬,弁兵卻連聲緊催。謝抬頭正色道:“你那官長有病應當看,我這兒眾多老百姓有病也應當看;他們先來,為何不該先看?”弁兵見滿堂診眾都瞪眼看他,只得悻悻走了。謝德三感嘆道:“難道當官的有病就該活,老百姓有病就該死?真是豈有此理!”后來醫(yī)師公會開會,決定一律提高脈金,謝德三仍堅持不訂脈金,任人自付。
謝德三治病認真,認癥后,便采用大劑量用藥,往往收到起死回生效果。他的長孫兩歲時患麻疹轉成險癥,已停在地上待死了。謝德三外出歸來,急忙請來幾位名醫(yī)會診,都認為不可救了。醫(yī)師們走后,謝德三仔細觀察,思考再三,斷然說:“此宜姜附之癥!”將藥灌下約一時許,孩子的眼睛嘴唇即微微啟動。
謝德三晚年,歷時數載,寫成醫(yī)案和經驗一厚冊,惜已遺失。臨終那天,有一婦人叩門求治,家中人告訴她:“先生病重不起,請緩日來。”謝德三聽見,說:“病人求醫(yī),情況一定很急,不可拒絕。”就叫女兒將其引進內室,倚枕切脈,口授處方。那婦人含淚感謝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