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經(jīng)歷
2016年?
第四屆“江山如畫” 中國油畫寫生作品展優(yōu)秀獎;
“青竹畫材杯”全國油畫作品展優(yōu)秀獎。
參展記錄
2016年?
文登博物館寫生祖國昆崳山之冬油畫展,威海;
多彩威海寫生作品展,威海;
2015年
文登博物館寫生祖國昆崳山之秋油畫展,威海;
四月中國意象油畫群展,臨沂;
2014年
安徽查濟七人展,查濟;
東營市第二屆美術新人新作展,東營;
東營市油畫提名展,東營;
第三屆“江山如畫”中國油畫寫生作品展,北京;
2013年
第二屆“江山如畫”中國油畫寫生作品展,上海。
藝術評論
繪畫感悟之一
喜歡油畫,喜歡寫生,在自然中描繪心中所想,在畫布上體會油彩的厚薄冷暖。把每次寫生當做創(chuàng)作,在有意與無意之間苦心經(jīng)營畫面,收獲一次次的創(chuàng)作之后的喜悅。在數(shù)量與質量之上追逐繪畫的語言,體會一次次的失落與迷茫,感悟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繪畫是自然的流露也是一種修行。
繪畫感悟之二
以前畫畫下筆之前先想到大師怎么畫這個山,名家怎么畫這個樹,全部都是生搬硬套,不老實實的畫,畫面毫無內(nèi)容可言。這段時間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認真體會景物,發(fā)現(xiàn)了以前忽略的顏色和形狀,思考自己眼睛看到的,用心對待每一筆色彩,范寬說過:與其師于人,未若師于物,與其師于物,未若師于心。何時能畫到心中的景像那就交給造化了。盡人事,聽天命。
畫展序言
生輝曾有過迷茫不清的藝術實踐階段,作為青年藝術家的語言探索,這個旅程也不失為重要段落,關鍵在于生輝是一個能警醒自己且有藝術才智的青年藝術家,也說明他藝術觸角多變,取決于情感思維的豐富多姿。生輝在與我同時踏上去往三門峽的寫生之路后,他的畫面就出現(xiàn)了可喜變化,這種變化是在寫生作品呈現(xiàn)出主客觀之間分量的差異,即寫生作品須有落地的現(xiàn)實依據(jù),更需有內(nèi)心主體的藝術要求。幾年下來,他對寫生創(chuàng)作有了深度的認識,也有了對油畫作品高度的學術意識,其作品從原先所謂“原創(chuàng)性”的放任不羈到對藝術語言規(guī)律性的多方探求,作品的品質顯然在一步一步提升。這無疑是一個重要轉折,是一個關鍵的提升。
王輝2016、12、16、
(注:王輝,中國油畫學會理事、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畫出禪者—讀生輝油畫作品有感
當我見到生輝兄油畫作品的第一感觸是靜,同時也滲透出一股禪味,可謂繪畫的修行者,在今天的國畫界與油畫界中以佛家為繪畫題材的畫家甚多,但以佛性而生成于畫作中的人確極少。
在交通與信息發(fā)達的時代,以至于畫家們轉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關注,全國各個地方都在開展寫生活動,所以我與生輝兄在南北各地碰巧受邀作畫已有數(shù)次之緣。平日里,他很安靜、勤奮的同時少言,好學且樂于接受旁人的見解和批評,好比武俠小說中那位天天掃地的布袋和尚,安靜、隨和而內(nèi)斂,這三個詞已淋灕盡致地表現(xiàn)在他的作品當中。
禪學中所說:“十方無影像,六道絕形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著高一著,一步闊一步。坐斷佛祖關,迷卻來時路”。生輝的作品似乎從畫面的筆觸和色彩中都傳達出他對繪畫的認識與「禪」意的融合,不以高低論道法,而是一種修行于市的畫者身份在表達自己對自然的所見所聞所悟。
? 生輝兄的作品中也融入了中國畫的寫意精神,重「六法」,講究筆墨的變化與氣韻,以意在先,形隨其后而落筆于畫面。意于先自成靈,所以才會以靜先入讀者的心聲。其作品還賦予了詩的意境,有喜悅悲傷,有孤寂歡聚,通過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感觸與捕捉,把一種獨有的個人繪畫氣質植入了他的作品。他在畫面的色塊關系上與構成上看似隨性而尊其嚴謹,以至于觀者先品其意味后思其功。學無止境,畫者即是「修行者」,在此也寄予生輝兄在今后的繪畫道路上取得更佳的成績和突破。
文/楊加勇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