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孫瓚(1562~1632),字邦珍,號新宇,山東兗州府壽張縣申明門亭村(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zhèn)孫樓)人。
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出生。生而聰穎,過目成誦,尤喜讀《左傳》、《史記》;九歲,入邑庠;二十三歲,考中明萬歷乙酉科(1585年)舉人。
初任江西贛州府寧都縣知縣。未三月,再任山西汾州府介休縣知縣,授文林郎,上任之始,裁羨余,去陋規(guī),傳木皂,省冗夫,重農桑,興學校,一時政簡刑清,役息民安;性喜種植,廣招介民,植樹造林,介境路旁,村隙坡地,花木蘢蔥,驛道路旁,樹蔭森然,居民固愛如甘棠,凡覲風景上者有“河陽花縣”之詠。后升任陜西平涼府同知,分署中衛(wèi)。離介休之日,合境百姓號泣以留。越十五年后,介休人民感念難忘,為之建生祠,禱祝之人咸曰:此吾前任父母孫公也!孫瓚進入平涼后,時黃河堤決,久未堵復。孫瓚督治三月,安瀾如故。兩臺薦其才華,旋升鳳翔府知府,蒞任亦施善政,感化庶民,亦如治介休時而尤,留意重囚,開釋無辜,世風煥然。任時經屬郿縣,乃張載夫子故里,廟圯失傳。孫瓚捐金重修,使其后人世奉其祀其彰,善復古勤忠教孝。如此類者不可枚舉。
崇禎五年,病故,享年七十。山西、陜西舊任之地百姓,有來山東貿易經商者,皆到故里墓前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