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大中祥符十一年(1018年)七月十七日,王亨出生于延慶院,父親是高麗顯宗王詢,母親是延慶院主金氏(元成王后),胞兄是高麗德宗王欽。太平二年(1022年)六月受封為平壤君,太平七年(1027年)五月被任命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內史令。太平十四年(1034年)九月十七日,德宗王欽英年早逝,臨終前傳位于平壤君王亨,王亨遂即位于重光殿。
王亨在位時的首要課題是解決與契丹的矛盾。由于德宗時期對契丹的強硬政策,高麗與契丹關系緊張,幾乎到了絕交的地步。王亨在位時,強硬派領袖王可道已死,皇甫俞義等妥協(xié)派掌權,便逐漸找臺階來緩和對契丹的關系。太平十五年(1035年)五月,契丹以來遠城長官的名義向高麗興化鎮(zhèn)送去一篇牒文,稱高麗一直向契丹稱臣納貢,后因大延琳之亂不再來朝,如今大延琳已被平定多年,可高麗不但不來朝貢,反而修筑長城、加緊防備。揚言高麗“或激怒于雷霆,何安寧于黎庶”,對高麗進行質問和恐嚇。高麗以寧德鎮(zhèn)長官的名義回牒契丹,對契丹的質問加以辯解,而且表明了高麗意欲與契丹重歸于好并恢復朝貢的意向。太平十七年(1037年)九月,來遠城又奉契丹興宗耶律宗真之宣旨,向高麗寧德鎮(zhèn)通報“高麗之國,早務傾輸,近歲以來,稍聞稽闕,欲載修于職貢,合先上于表章,茍驗實誠,別頒俞命!遍T下侍中徐訥等14人議論后決定向契丹派遣使節(jié),恢復兩國宗藩關系。同年十二月,王亨派殿中少監(jiān)崔延嘏奉表出使契丹,得興宗優(yōu)詔而還。與此同時,契丹也派使臣馬保業(yè)來高麗。太平十八年(1038年)四月,王亨派尚書左丞金元沖出使契丹,朝貢謝恩并請年號,八月金元沖回國后開始使用契丹重熙年號。重熙八年(1039年)四月,契丹使臣韓保衡來高麗,冊封王亨為開府儀同三司守太保兼侍中上柱國高麗國王,食邑七千戶,食實封一千戶,賜輸忠保義奉國功臣號。重熙十二年(1043年)十一月,契丹加封王亨為守太傅兼中書令,加食邑三千戶、食實封三百戶,加賜同德致理功臣號。同時,契丹還多次遣使祝賀王亨的生辰,從此以后高麗和契丹的宗藩關系一直延續(xù)到金滅遼時。
盡管王亨在位時期逐漸緩和了與契丹的關系,但并未疏于對契丹的防范。他在太平十六年(1036年)任命尚書左丞金元沖為進奉兼告奏使前往宋朝,不過因為途中船只出事而還。太平十七年(1037年)西北路兵馬使又抓捕了沙伊邏等55名與契丹交通的東女真人。即便是翌年兩國關系正常化以后,高麗仍然不放松武備。重熙八年(1039年),王亨以不便農事為由繼續(xù)請求契丹毀鴨綠江東城堡,遭到契丹婉言拒絕,因此高麗的千里長城工程也在繼續(xù)修筑,到重熙十三年(1044年)十一月終于竣工,史載這一工程“起自西海濱古國內城界、鴨綠江入海處,東跨威遠、興化、靜州、寧海、寧德、寧朔、云州、安水、清塞、平虜、寧遠、定戎、孟州、朔州等十三城,抵耀德、靜邊、和州等三城,東傅于海,延袤千余里,以石為城,高厚各二十五尺”。此外王亨采取的措施還有遣使各地,選拔勇士,訓練騎射,給沿邊州鎮(zhèn)頒發(fā)《金海兵書》,推廣繡質九弓弩,等等。
王亨在位時將八關會常設化,八關會因佛教八戒而得名,還祭祀天靈、五岳、名山、大川、龍神等神祗,一般在仲冬舉行,與正月的燃燈會同為高麗一年一度的國家級盛會。八關會在高麗成宗時被廢除,顯宗時短暫恢復,王亨即位那年就舉行了八關會,場面隆重盛大,并吸引宋朝商人、東西女真和耽羅國來獻方物,從此定為常例。王亨在位最后一年則舉行了“街衢經(jīng)行”活動,亦定為常例。
重熙十五年(1046年)五月十八日,王亨病重,臨終前傳位于異母弟兼其姐妹的丈夫樂浪君王徽,遺詔曰:“朕承先君之末命,嗣累圣之丕圖,十有二載,賴天之休,國內乂安。春夏以來,憂勞爽和,藥石無效,遂至大漸,欲以神器歸之有德。內史令樂浪君徽,朕之愛弟也,仁孝恭儉,聞于鄰國,宜傳大寶,以顯耿光。”此外另有遺命“山陵制度,悉從儉約”及厚待宮人盧氏等。同日薨,死后廟號靖宗,謚號容惠,后經(jīng)累朝加謚為“弘孝安毅康獻英烈文敬容惠大王”,葬于周陵。
陵墓
2016年,朝鮮開城解線里有兩座高麗王陵被考古發(fā)掘,2號陵的墓室南北長3.56米,東西寬3.38米,高度為2.2米。朝鮮社會科學院考古學研究所確認此為高麗靖宗王亨之周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