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丕勒杰,又稱巴拉吉爾。出生在清代后期內(nèi)蒙古伊克昭盟烏審旗貧苦牧民家庭。是"獨貴龍"這一斗爭形式的創(chuàng)始人。
什么是獨貴龍
獨貴龍(蒙古語Duguilang,環(huán)形、圓圈之意)亦譯“多歸輪”。獨貴龍運動是19世紀中期以后,蒙古族人民反封建斗爭中所采取的一種具有民主性的斗爭形式。參加這一組織者經(jīng)常坐成圓圈,共同討論研究各項問題;在斗爭中通過決議和上報政府的呈文簽名,亦呈圓圈形。這樣做既表示人人平等,又不易暴露運動的領導者。
丕勒杰領導的獨貴龍運動情況
領導的獨貴龍運動情況
十九世紀中葉,伊克昭盟許多王公貴族為得到皇寵而能升官發(fā)財,紛紛向清廷進獻大量的駱駝、馬匹和金銀財寶。烏審旗的札薩克王巴達爾夫一次就向清廷捐獻了價值二萬五千三百兩銀子的馬匹、駱駝、糧食及物品。協(xié)理巴拉珠爾捐銀七千兩,王府其它官員捐獻的數(shù)目也接近了兩萬兩。一個小小的旗府,向清政府捐獻的銀兩如此之巨,再加上王公貴族的窮奢極欲的生活,大大加重了牧民的負擔,使廣大牧民生活日益貧苦。
公元1858年,丕勒杰在廣大牧民的支持下,成立了反抗封建統(tǒng)治的"獨貴龍"組織。
? 隊伍很快發(fā)展到了幾百人。他們向旗札薩克提出了不得再強占土地,濫征捐稅,苛派差役,不再迫使旗民代償高利貸債務等等的要求。在"獨貴龍"組織的斗爭面前封建主被迫作出了一定讓步,答應重新審訂課賦限額,不再加重攤派等等。?
最后,丕勒杰領導的"獨貴龍"運動失敗了。但是,他所開創(chuàng)的那種斗爭形式卻為蒙古族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播下了種子。從那以后,在內(nèi)、外蒙遼闊的草原上,便接連不斷地掀起了"獨貴龍"運動熱潮,有力地打擊了清王朝及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