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斯坦利·戴維·鮑德斯[Stanley David Porteus 1883.04.24-1972.10.21],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出生于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省博士山(Box Hill),逝于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市。
他在家中排行第四,也是唯一的兒子,父親是長老會的牧師。由于父親工作的關(guān)系,鮑德斯一家常隨父親在各地遷居,他在單間教室學校接受早期教育,之后獲得獎學金進入墨爾本教育學院接受教師培訓,1899 年畢業(yè)后成為一名鄉(xiāng)村教師,直到 1912 年,他主要在吉普斯蘭(Gippsland)任教。1909 年,他和埃文斯(Frances Mainwaring Evans)結(jié)婚,他們有兩個孩子。1913 年,他成為菲茲羅伊(Fitzroy)新成立的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在這個位置他工作了 5 年,其間他設立了兒童行為問題診所,并設計了使之成名的鮑德斯迷津測驗(Porteus Maze Test, PMT)。1916 年獲墨爾本大學研究獎學金,并獲基礎教育實驗教席。由于他在迷津測驗的研究成果,1919 年他應邀赴美國新澤西州的芬尼蘭(Vineland)師范學校任心理實驗室主任。1922年,他應聘于夏威夷大學,在那里擔任臨床心理學教授和并建立了心理與精神病診所,同時出任心理學系主任直到 1948 年退休后任榮譽教授。1925 年,他辭去芬尼蘭師范學校心理實驗室主任職務,定居于檀香山。
1929 年,鮑德斯領導了一次對澳大利亞西北部的考察;1934 年,他又領導了一次對南部非洲的卡拉哈里部落的考察。他出版了兩本有關(guān)夏威夷的書,還有兩部小說,一部是講早期澳大利亞的,另一部是講 19 世紀初 A.坎貝爾的環(huán)球航行。鮑德斯在別的研究中還報道過非洲與夏威夷群體的跨文化能力,發(fā)表過關(guān)于精神外科手術(shù)(比如雙側(cè)額葉切斷術(shù))后的心理變化的文章。
1932 年,鮑德斯獲夏威夷大學的榮譽科學博士學位,他曾獲美國心理學會杰出貢獻獎,他還是 1966 年澳大利亞心理協(xié)會基金會研究員。
主要成就
鮑德斯最著名的心理學著作是 1915 年出版的《鮑德斯迷津測驗》,作為論述A.比奈智力測試的 H.戈達德1909 年譯本的附錄。該測驗意在通過對非言語方面能力的測量來彌補斯坦福 - 比奈智力量表的不足。鮑德斯希望有一種能在弱智兒童中分辨出那些具有足夠非言語技能以適當?shù)穆殬I(yè)的 測驗。這項測驗已得到了應用并成為操作測驗的亞瑟績分量表的一部分。該操作智力測量首先發(fā)表在 1915 年,并在 1947 年得到修訂。修訂后,增加了一些對所有年齡都適合的項目,并制作了復份以備被試復測。測驗的步驟是:給被試呈現(xiàn)迷津,要求被試無誤地用鉛筆一直走完迷津。如果進入死道,被試就要退回再走。如果被試連續(xù)錯誤的次數(shù)超過某一數(shù)目,那么他的迷津測驗便終止了。從測驗中能獲得質(zhì)和量兩方面的分數(shù)。量方面的分數(shù)反映成績的絕對水平,即成功地通過迷津的次數(shù),它表示為智力年齡。例如:智齡為 7 歲意味著被試完成了 7 歲組的迷津測題,但在 8 歲組的迷津測題上失敗了。質(zhì)方面的分數(shù),在 1942 年被引證為反映了被試走迷津過程中的失敗情況。比如:進入死道、過線、把鉛筆畫出了迷津、畫了不平的線或改變了走出的方向。這方面的高分數(shù)是與缺乏情緒控制的能力等特征有聯(lián)系的。由于鮑德斯的迷津測驗是一項操作性的非言語測驗,因此它適用于測驗殘疾人,并可供跨文化研究,它已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并修訂了常模。
主要著作
Temperament and Race. with M. E. Babcock, 1926
The Psychology of a Primitive People. 1931
Mental Changes after Bilateral Prefrontal Lobotomy. with R. D. Kepner, 1944
Calabashes and Kings.
And Blow Not the Trumpet.
The Restless Voyage. 1948
Providence Ponds: a Novel of Early Australia. 1951
A Psychologist of Sorts. 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