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何亞新(1889—1921),又名何王獻,亦名何簫,湖北羅田古廟河鄉(xiāng)毛家河村人。7歲時,從叔父何少鴻讀私塾,15歲進羅田高等小學,18歲考入黃州中學,其時與宛思演、詹大悲等組織明明德社,因倡導民族民權的民主進步思想被開除學籍。后曾協(xié)同大悲等辦《商務》、《大江》兩報。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加入同盟會。 宣統(tǒng)三年(1911)八月,武昌起義,何率南洋陸軍第四中學學生50余人,渡江作戰(zhàn),奪敵馬八匹,槍40余支,深受黃興賞識,任為軍z府經理部副部長。 十月六日,漢陽失守,起義軍軍心渙散。何令所部人員持槍待敵,不得畏縮逃跑,并找黃興請戰(zhàn) 。黃興泣曰:“漢陽失守,吾何顏見人,唯一死耳!”何則認為:“十里鋪尚有防御,敵人未敢飛越,事猶可圖!碑敳肯氯藛T逃散,只剩下孫明哲、趙學魁、郭成培等人時,何仍堅定地說:“吾輩寧殿而死,不可以幣資敵。”遂將遺棄在漢陽的六萬四千元存款攜回武昌軍務部。八日黃興解職東下,何勸道:“武昌危急,何事東下?大丈夫舉義不成,當以血染山河,以旌來許,豈依人下作計耶!”九日,何奉都督命,為葛店第三兵站部正長。初到葛店,居民以為戰(zhàn)事將近,爭相逃避。何令所有部下,不得入市驚擾,并曉諭當?shù)兀矒崦裥,民心大悅。其時又于白滸山駐軍設防,粉碎了清軍從黃州渡葛店,偷襲武昌的企圖。 武昌起義后,何辭去兵站部正長職,與蔡濟民、蔣翊武等組織畢血會,任調查長。 民國十年(1921)春,何病逝于武昌,靈柩運回羅田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