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胡貝特·耶丁,(Hubert Jedin, 1900—1980),德國人。歷史學家。
耶丁二十四歲晉鐸成為神父,有扎實的神學和教會法學基礎(chǔ)。非特如此,性格上他遠較伊文尼特果敢、堅韌、強悍。1926—1929年,他在羅馬和那不勒斯等地廣搜材料,撰寫有關(guān)特蘭托大公會議上的改革派、先后擔任奧古斯丁修會大會長和薩萊爾諾大主教的吉羅拉莫 賽利潘多的專著。同時,也立下了撰寫特蘭托大公會議史的宏愿。30年代初,耶丁獲得布雷斯勞大學的教職,但由于母親是皈依天主教的猶太人,因此后來失去了執(zhí)教資格。而且,他意識到只要納粹掌權(quán),便絕無可能重回講臺。
為了將自己的研究繼續(xù)下去,耶丁決定重回羅馬,畢竟在那里才有機會整理、修訂圍繞特蘭托大公會議的各種記錄及與會人員的日記。當修訂工作取得進展后,1938年,耶丁回到了布雷斯勞,在當?shù)氐慕虆^(qū)從事檔案研究。不過根據(jù)當時的種族歧視政策,他無法獲得正式的檔案員頭銜。同年的11月10號,尚在整理檔案的耶丁被蓋世太保拉走,隨即驅(qū)逐到了布亨瓦爾德。不過后來蓋世太保在知曉耶丁是一位神父后,便將他釋放了。這倒不是因為耶丁是神職人員的緣故,而是蓋世太保認為猶太人不會被教會接納成為神父,遂認定他并非猶太人。
遭此一劫,耶丁意識到唯有盡早離開德國方能生存下去。而且,他始終自信有加,認為只要以羅馬的豐富檔案為依托,便完全有能力超越薩爾皮和帕拉維齊尼,寫出一部流傳后世的佳作。為了獲得資助,他去信執(zhí)掌梵蒂岡圖書館的喬瓦尼 梅爾卡蒂樞機,申說緣由。后者回應(yīng)積極,允諾提供經(jīng)濟支持。
就這樣,在二戰(zhàn)剛剛爆發(fā)后,耶丁幸運地逃脫魔掌,回到教會史研究的圣地羅馬,從此如魚得水,一待就是十年。梅爾卡蒂樞機提供的資助雖然有限,但足以讓耶丁在衣食無憂之余,開展他的特蘭托研究。在當時,這已是遠在劍橋的伊文尼特所難以想象的極為優(yōu)渥的研究條件了。1949年,耶丁計劃中的四卷本特蘭托公會議史的首卷刊布于世,技驚四座,贊譽之聲紛至沓來。同年,耶丁衣錦還鄉(xiāng),在波恩大學執(zhí)掌教會史席位凡十五年,著述宏富,作育英才無數(shù),堪稱20世紀教會史研究之佳話。
耶丁《特蘭托公會議史》的第一卷,伊文尼特自然不會不關(guān)注。他撰寫了書評,刊登于1951年4月的《英國歷史評論》。文中,伊文尼特盛贊該書之出版乃教會史研究的一大盛事,并指出研究特蘭托殊為不易:一方面材料浩繁難以梳理,作者要極善于整理、剪裁史料,在論述中撮要舉凡,存其大體;另一方面著者自身還要同時兼具歷史家、神學家、教會法學家三種角色,將三類知識化于一體,方可把握會議上神學爭辯的內(nèi)在理路以及16世紀教會改革的內(nèi)在旨趣。故而真能勝任的在世學者,當推耶丁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