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羅志甫(1898—1988年),廣東興寧縣寧新區(qū)寨子村人。少年時期在興城植基小學、興民中學念書。民國6年(1917年)遠赴南洋,在荷屬蘇門答臘島棉蘭市任華僑學校教員,并開辦華工夜校,義務教華工學習政治文化知識。民國8年“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南洋華人社會,他滿懷愛國激情,投身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抵制日貨的斗爭,在《蘇島日報》上多次發(fā)表宣傳鼓動文章,被荷蘭殖民當局驅逐出境,返回祖國。民國9年,就讀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并參加魯迅和愛羅先珂開辦的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的教學工作。民國11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先后取得里昂大學和土魯斯大學碩士學位。最后在巴黎大學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民國18年因父喪回國,從事高等院校西洋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歷任中法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教授,還在貴陽師范學院和廈門大學兼歷史系主任。
羅一貫反帝愛國,積極投身于民主運動。民國32年,在中山大學發(fā)起組織教授會,與學校當局斗爭,因而遭到解聘。民國34年,在重慶組織進步社團“中流出版社”,后遷往廣州,出版《世界新潮》半月刊,任社長。民國38年在北平,多次應進步學生邀請到清華大學演講,講述法國大革命和巴黎公社的歷史,緊密配合當時進步學生反饑餓、反迫害、反內戰(zhàn)的斗爭。同年秋,在廈門大學更積極參加黨領導的民主運動,為廈大中共地下黨提供活動地點,掩護他們的活動。因此,反動當局將他和廈大另三位進步教授王亞南、郭大力、林勵儒一并列入黑名單。民國38年4月,經(jīng)地下黨掩護離開廈門,到達香港,由中共華南分局安排,于5月間與王亞南等一批民主人士同船北上,到達北平。9月,由黨組織安排到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授。
建國后,羅更加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1951年“七一”前夕,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30周年,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文章。在日常工作中,自負重任,講授世界歷史課程,同時翻譯法國科學院院士讓。力舍伴主編的《古希臘精神》、法國外交部出版的《法國黃皮書》、瓦郎著的《古代奴隸史》等;翻譯出版了奠泊桑著名長篇小說《兄與弟》,并在《新中華》雜志發(fā)表《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紀念》等文章。他的著述還有《西洋史》、《西洋美術史》、《法國大革命史》、《法學通論》等多種。
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羅蒙冤受屈,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的錯案得到糾正。1988年5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