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歷
張曾倫早年師從于甘肅書法家王政學,臨帖伊始即擇清人 何紹基之《西園雅 集圖記》為范本。后又臨習漢末名刻《 張遷碑》,習其方整爾雅之典范。青年時遍臨各體草書,經30年的鉆艱仰高、夕惕不息,終至神融筆暢,卓然成家。不惑之年,將歷來書法字跡攢集成冊編為《張曾倫書法字集》,以就正于方家。
人物成就
張曾倫頭角早露,初中時即在由縣教育局、書法協(xié)會和文化館聯合舉辦的全縣中學及師范院校參加的書法大賽中一舉奪魁,獲特等獎,被破格吸收加入寧縣書法家協(xié)會,時年十五歲,是唯一 未成年會員,頗受其他會員喜愛和指點;在1987年有十二萬人參加的全國“文明杯”鋼筆圓珠筆書法大賽中獲得優(yōu)勝獎,被吸收為中華鋼筆圓珠筆書法研究會會員;時年十六歲。在此后地區(qū)和全國性書法大賽中也多次獲獎。業(yè)師王政學公不吝私藏,以中華歷朝法帖示先生,廣開先生眼界。先生飽讀歷代碑帖,久而久之,自有江海之魄,深得書畫三昧。王政學公以先生孺子可教,常與先生徹夜長談。先生深感王公傳道授業(yè)之情誼,遂于王公故后不再拜師,潛心自學。
張曾倫先生既冠,遂往京華負笈游學。期間遍走藝術門徑。雖寒士一介,然不曾售賣一字。數年后為陜西之藝術氣象所吸引,又赴西安觀覽 秦漢遺風、 魏晉英華;感受大唐名家宋元筆墨,流連三載,書法筆致遂而宏大。之后往赴上海。居之四載,鉆研海派藝術,海派大家常令先生嘆為觀止。胸羅萬有,自然溢于筆墨之間。張先生之書風,既有陸機之恬淡,又有文征明之端嚴,董其昌之清秀,亦有懷素之勁健。是當今書壇罕有之才。
及至張先生書法藝術臻于成熟之際,有鑒于對其書法的歷史和文化審視,張先生認識到務必要擺脫個人情感及門徑觀念的束縛,吸取各家之長。為此張先生親赴廣州求學于己所尊崇之當代名家、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草書委員會委員 曹寶麟先生,受到曹先生指教,并親自為其著作《張曾倫書法字集》題寫書名。
知識源于生活、服務生活。張先生治學認真,為解決字形多樣性所帶來的 困惑,他通閱《 甲骨文合集》,結合《 說文解字》認真分析每一個漢字的本義。對漢字的演變有深刻地認識,十余年來得出許多非凡的見解,張先生多次面向企業(yè)員工、社會同仁講解自己關于古文字的看法,幫助大家厘清了很多習以為常的錯誤結論。
張先生運用自己的甲骨文研究成果研讀上古文獻(如《尚書》《老子》等),常常得出迥異于前人的諸多觀點。雖極少公布于世,然身邊學人聞之,莫不歡喜贊嘆。在甲骨文研究領域深受同 道中人的贊譽。
張曾倫先生涉獵廣博,積淀豐厚,數十年嘔心瀝血不輟耕耘,在國學、哲學等領域均有創(chuàng)見。凡聽過他講課的人都會為他的博學通達而贊嘆,也為他眼中的中國文化所折服。一字一圖一世界,一言一語一春秋。穿越歷史的滄桑和時空風煙,他在廣博大地和平實生活中發(fā)見文化的源起與真諦。他見微知著,深入淺出,縱橫通達,使復雜歸于簡單,煩擾歸于平靜,真知顯而易見。 (本詞條由康學杰、李清等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