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1992——1996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
?
畢業(yè)創(chuàng)作被美院附中收藏并獲一等獎學金
1996——2000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畫室,獲本科文學學士學位,畢業(yè)創(chuàng)作
?
《高山云起圖》被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收藏。
?
2005——2008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學院山水專業(yè)公費研究生,兼任山
?
水畫室助教。研究生畢業(yè)創(chuàng)作《戊子山水系列》獲院二等獎,作品《浮云》被中國畫學院收藏《涼夜》被浙江省美術館收藏,獲中央美術
?
學院碩士學位。
?
2010——2012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講師
?
相關展覽
?
2000當代美術館《劉筱靜,李雪松作品展》,
?
2001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市第二屆新人新作展》
2002當代美術館《我們……》。
?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市第四屆新人新作展》2003《今日美術館首屆青年美展》,《臨溪幽居圖》被館藏。
?中國美術館《同一條河——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
2006煙臺現代美術館《青年畫家六人展》
?中國美術館《第二屆今日中國美術大展》
? 《日本富山國際水墨畫公募展》并獲優(yōu)秀獎
?
2008?《錯落的記憶》入選中央美術學院“學院之光”展覽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山水學堂——六人山水畫展》
?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全國名人名家書畫邀請展》獲金獎
? 淄博榮寶齋美術館《多元水墨——全國中青年名家邀請展》
? 程田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邀請展》
2009?深圳鵬寶軒畫廊《傳承與延伸——劉筱靜水墨作品展》
濟南新聞美術館《時代經典——中國當代國畫名家聯展》?韓國文化院《墨云青峰——中日韓書畫印作品展》
西安美術館《首屆中國佛教藝術作品邀請展》
2010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首屆關山月美術館學術提名展——劉筱靜水墨作品展》
?
2011哈爾濱《?2011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宋莊?藥藝術館《東方功夫——當代藝術展》
深圳關山月美術館《第三屆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邀請展》
?
2012798見心畫廊《清夢——劉筱靜水墨作品展》
798鼎峰空間《象外,象第二回——中國當代水墨提名展》
宋莊?意空間?《畫事如意——水墨十人邀請展》
?
2013《諸相非相——劉筱靜水墨作品展?》?挹珍閣?商丘
?《素墨禪心——劉普安、劉筱靜作品聯展》?798藝術區(qū)見心會館
?《禪墨觀心——劉筱靜水墨作品展》一信美術館?威海
?《清風引——水墨名家畫扇邀請展》宋莊?意空間
?
2014《午馬未羊——當代青年藝術家邀請展》?商丘
?《應目游心——揚州園林寫生展》揚州
?《禪心悅影——劉筱靜作品展》商丘
? 《浮塵——扇面作品邀請展》正和誠藝術空間?草場地藝術區(qū)
?《天地文心——當代中國寫意畫邀請展作品集》六環(huán)國際藝術區(qū)
?
2015《中國當代藝術家聯展》?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藝術評介
求學期間,筱靜曾歷十數年遍臨唐宋以降諸大家,且臨作皆能如燈臨影,徹悟精髓,以上智行苦功,實大巧而若拙。論其創(chuàng)作,不拘一格,無象而象,學養(yǎng)心性自然而然流之于筆端。而寫生則突破了傳統(tǒng)南北地域畫格的局限,北登太行,南游雁蕩,湘黔村落,滇陜山川,無不在其筆下自由揮灑,各呈面貌特色卻又不相雷同,深得傳統(tǒng)筆墨語言與寫生轉化之精要,盡入自在之境。東晉孫綽在《游天臺山賦》中云:“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斌沆o運丹青究太虛,因此作品呈現的意境絕非人間現實山川,更非簡顯的文人墨趣,而是領悟人生本是對時空的停留與觀望,畫面中錯雜的空間與流動的溪云構成一幅幅藝術家自我的心中幻像,別具一格而境若天成。
筱靜素喜高古趣詣,讀書行路,身體力行。廣泛涉獵和汲取傳統(tǒng)文化之菁華,從容將莫高窟、克孜爾千佛洞及漢畫像磚石中的造型色彩因素并入其作,兼之對西方現當代藝術的勤力研讀,亦廣納諸如盧梭、畢加索、萊茵哈特等西方近代大師的觀念與圖示,中西方元素熔于方寸之間而能彼此協調、并行不悖。作品中洞窟廟庵、佛像老僧、祥云瑞獸、奇石平湖穿插其間。這樣美輪美奐的景致,令人入于畫境而流連忘返。
于繪事外,筱靜亦擅書。其書法師承王鏞先生,以行、草見長。書畫同源本是傳統(tǒng)筆墨法要,當下能書畫俱妙的藝術家鮮有,筱靜卻獨能兩全其美而相得益彰。其筆法線條得益于深厚的書法功力,看似毫不費力信筆拈來,卻自然生出許多意趣,毫無強擬造作之氣。然最新的一批作品卻多以沒骨法為之,簡淡雅逸,于墨法有獨到探索。能舍棄自己骨法用線的長處,探索藝術語言的新語境,這樣壯士斷腕的氣魄甚為難得,羅丹當年雕塑巴爾扎克舍棄其手亦是此意。青夢系列更嘗試拋棄傳統(tǒng)墨法,而全以花青顏色代之。雜糅筆墨法相而應物由心,以無墨為墨,滿紙無墨卻能展卷而墨意撲面,盡得墨之風骨。以水化筆,以色托水,以色代墨則是對傳統(tǒng)水墨更深切的觀念性的探索與表述。
——田衛(wèi)
昔日曾見其畫作,起筆落墨,皆有山川之氣,妙得羅漢神韻。蓋因足跡南北,筆墨春秋,終參木石云水之生趣,化入須眉衣袖之情態(tài),兩相溢彩。釋迦證悟佛理,其弟子十六人傳其衣缽,八方弘法,是為羅漢,一種法門入萬般世態(tài)。自宋以來,臆傳為十八羅漢,然其行跡如一。過江長眉,看門伏虎,不過山水人情亭臺鳥獸之禮佛門徑,一點佛心,萬座蒼山。?
筱靜十年塵履,遍覽勝跡,故其畫中羅漢如枯木,如秋水,如暮靄,如寒石,衣袂飄處風生,眉目移時雁落,動靜皆是妥處。
畫人欲得神情,世態(tài)中一團繾倦肉身。羅漢是佛腳邊一段枯骨,生死處脫胎三界,有無時歷劫五行。自古畫者少,佳者五代貫休宋李龍眠,明清各家偶為之,一一筆墨各異,拈花神趣。
近代亦多有畫者,得其氣韻者少。筱靜佛心明慧,兼其學力深厚,于古今大家皆有徹骨之研究,禿筆殘紙,皆可為一方世界。其羅漢圖,行止如電,隱現如露。偶觀之,不禁嘆曰:“所繪羅漢風骨如山,形貌似水,皆得之神趣矣!?
——何建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