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曾仲魁于嘉靖二年(1523年)考中癸未科進士,授廣東順德縣知縣。當(dāng)?shù)囟啾I賊,曾仲魁上任之后,剿寇安民,升任禮科給事中,轉(zhuǎn)刑科。奉命出使靖江王府。
經(jīng)歷
還朝,遷嘉興府知府,未上任[1],即以母老乞終養(yǎng),獲準(zhǔn)。母喪守制之后起復(fù),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補池州府知府。
生平
晉江縣志》稱其出知嘉興府,然嘉慶《嘉興府志》無載。疑未實任!冻刂莞尽ち怼せ录讽摿好髦憣,臨川人,由進士嘉靖十四年任;曾仲魁,晉江人,由進士嘉靖十九年任;柯實卿,晉江人,由進士嘉靖二十一年任!稌x江縣志·卷之四十二·人物志·宦績之三》:曾仲魁,字思達(dá)。嘉靖癸未進士,授順德令。邑負(fù)山阻海,宿偷蟠結(jié)。仲魁蕩窟覆巢,民賴以安。擢禮科給事中,監(jiān)京庫局,剔刷蠹本,省賄萬計。轉(zhuǎn)刑科右給事,冊封靖江。出知嘉興府,復(fù)補池州,節(jié)嗇廚傳筐篋諸交際。以拒巡按索賄,被劾,報罷。年六十八卒。
后記
母喪守制之后起復(fù),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補池州府知府[2]。因為拒絕巡按索賄,被彈劾罷官。卒年六十八歲。
黃文照墓
黃文照墓位于五顯鎮(zhèn)黃坂自然村東側(cè)300米處。墓坐東朝西,墓寬3.5米,長4米,總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墓冢呈壽龜形,泥土封頂。冢高0.5米,橫徑2.4米,縱徑3.5米。墓碑花崗巖質(zhì),倭首,高0.85米,寬0.58米,厚0.15米。墓前有花崗巖石供桌,桌長1.42米,寬0.6米。墓碑鐫刻“明聘君理學(xué)布衣莪山黃先生墓,晉江后學(xué)莊葵書”。
道光年間由族裔解元黃維岳從雪山巖遷葬于今址。黃文照(1556——1651),字懋顯,又字季韜,號毓源。祖籍同安金柄,出生于晉江安平里外祖父曾仲魁家。明末清初著名理學(xué)家。
黃文照出生于書香門第,24歲中秀才入郡庠,篤志性命之學(xué)(程朱理學(xué)),又精于琴藝。著有《琴莊》、《隨筆》、《問答約言》、《道南一脈》、《兩孝經(jīng)》、《仁詮》、《理學(xué)經(jīng)緯》、《太極圖解》、《南臺志》、《九日山志》等書,。
黃文照是明末理學(xué)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他是朱熹學(xué)派重要傳人,授譽“品高嵩岱,學(xué)溯關(guān)閩”,一生述經(jīng)談學(xué),周游名山,人稱“黃布衣”。黃文照學(xué)術(shù)思想在閩、以及南洋群島等一帶有著廣泛的影響,而且也有相當(dāng)?shù)难芯績r值。黃文照的政治見解十分獨特,清順治三年(1646年),明隆武政權(quán)亡,順治五年,清兵進軍閩南,93歲高齡的黃文照卒于星子莊,其棺也按遺囑用四根大藤懸吊于三秀山中雪山巖后進右房樓板梁上,以示死了也不著清朝地,不復(fù)清朝天的氣節(jié)。他在同安遺留的文物古跡也十分豐富,除著作外,尚有畫像、墓葬(五顯黃坂)、故居(金柄村)、讀書處(五顯雪山巖)、《祖林垂示碑》、《重興祖祠碑記》、《石邦記》等。
圖說故宮國寶檔案
臺北故宮博物院背負(fù)青山,遠(yuǎn)瞻綠水,黃墻綠瓦,巍峨壯觀。整座建筑仿照北京故宮博物院形制設(shè)計。原名為"中山博物院",坐落在臺北市西南的士林鎮(zhèn)外雙溪。始建于1962年,于1965年孫中山誕辰紀(jì)念日落成。?
從外雙溪孔子銅像前沿臺階而上,在整潔的院前廣場上,聳立著一座氣勢宏偉的"天下為公"六柱牌坊,走過題有"博愛"字樣的銅鼎,便抵達(dá)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正門。這座中國宮殿式建筑,古色古香,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樓層面積為1.03萬余平方米。場館雖不大,典藏卻十分豐富,收藏了65萬件中華文化藝術(shù)瑰寶,幾乎涵蓋整個五千年中國歷史。院內(nèi)收藏有1949年蔣介石逃離大陸時,其中有2972箱文物是自祖國大陸運來的原北平(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部分歷代文化珍品,及取自沈陽故宮(今沈陽故宮博物院)、熱河行宮(今承德避暑山莊)的舊藏。當(dāng)中有清宮檔案38萬件冊,善本書籍近16萬冊;還有商周青銅器、玉器,晉唐以降的書法,唐宋以來的名畫,宋元以后的名窯瓷器、竹器、雕刻、玉器、漆器、琺瑯、碑帖等器物書畫5萬余件,品類繁多,均為華夏瑰寶、曠世之珍。自北京故宮博物館及沈陽故宮與熱河行宮搶運到臺灣的二十四萬余件文物珍寶,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xiàn)、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到臺灣來的觀光客都不會錯過到故宮一飽眼福的機會。
博物院正院的平面圖呈梅花形,主樓建筑有四層,分成五個大廳,共設(shè)有二十余間展覽室。第一層為演講廳、辦公廳、圖書館等;第二層是展覽室、大廳及畫廊,用來展示書畫。四周共有八間展覽室,陳列銅器、瓷器、侯家莊基園模型及墓中出土物;二層大廳內(nèi),設(shè)有孫中山先生銅質(zhì)坐像,按南京中山陵的孫中山銅像原模翻制而成。銅像四周為8間書廊,展出歷代著名的書法和繪畫,陳列有銅器、瓷器等珍貴文物;第三層陳列有圖書、文獻(xiàn)、碑帖及玉器、琺瑯器、雕刻和織繡等歷代珍藏;第四層為各種專題研究室及舉辦各類具有特色的專題展覽。博物院三層樓后架有一長廊,直插后山之腹,通入山洞,此為文物貯藏庫。洞深180米、高6米、寬3.6米,四壁以鋼筋混凝土澆鑄。洞內(nèi)分為一個個單間,用以分類收藏各類寶物。洞內(nèi)裝有先進的空調(diào)、防潮、防火、防盜、照明等系統(tǒng)設(shè)備,以保障收藏文物的安全。
故宮博物院收藏之富舉世公認(rèn),典藏品數(shù)量近70萬件。由于不斷接受捐贈與購藏,藏品每年都在不斷增多,其中以陶瓷、書畫、青銅器最為完整。此外,尚有玉器、漆器、多寶格琺瑯器、文具、雕刻、織繡、繕本圖書及滿蒙檔案文獻(xiàn),品類眾多且精致。三樓的翠玉白菜、東坡肉和二樓的瓷器最受游客矚目。
博物院內(nèi)所藏多為中華文物珍品,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等青銅重器十分有名。西周青銅器毛公鼎,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下有三足,雙耳高聳,花紋簡潔,外形古樸,鼎內(nèi)共有銘文500字,記述周宣王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之事,為國之重寶;散氏盤也是西周重器,上有銘文357字,不但銘文美,形制文飾都美麗非凡;西周宗鐘,高65.6厘米,寬35.2厘米,重34.04公斤,為古樂器,呈合瓦形,圖案精美,形制雄偉,鐘體有銘文17行122字。它是周天子的自作器,是為征服領(lǐng)土向上天祈福所作。其它著名的藏品,還有玉器"翠玉白菜",利用玉根的白色和翡翠的綠色,因物象形,就玉取巧,琢磨成一棵白梗如玉,翠色欲流的大白菜,葉子的綠色深處,還巧妙地琢磨出一只振翼欲飛的螽斯草蟲,形狀色澤,惟妙惟肖,巧奪天工。據(jù)說,當(dāng)年這是慈禧太后的心愛之物。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書畫9120件,其中元以前繪畫574件,元以前書法155件。這里有漢晉以來,唐宋元明清歷代大家的書畫真跡。如王羲之、懷素、顏真卿、蘇東坡、黃庭堅、岳飛、趙構(gòu)、米芾、馬遠(yuǎn)、趙孟睢?5.5厘米,寬28.3厘米,運筆節(jié)奏由靜而動,由弱至強,跌宕起伏,自然生動,充分體了他忠耿雄強的個性。顏氏書法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后人將其書品列為"唐人第一,神品之首"。書圣王羲之的書法精品《快雪時晴帖》、《七月都下帖》,鐵劃銀鉤,形神兼?zhèn)洌瑒側(cè)嵯酀,更是令人大開眼界,大飽眼福。
在古籍善本圖書典籍方面,這里所藏版本時代早、卷帙完整、品相好者居多,多是獨有的巨帙或孤善之品,彌足珍貴。其中有一部完整的文淵閣《四庫全書》,還有《宛委別藏》、部分《天祿琳瑯》藏書、敦煌寫經(jīng)100多卷,明清時期編纂的1500多種方志,更收藏有2500多片商代甲骨文。
這里收藏有25248件清宮舊藏瓷器,名窯俱備,精品無數(shù),多為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及明代官窯瓷器和清代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陳列的明萬歷五彩花鳥蒜頭瓶,高55.3厘米,口徑9.3厘米,足徑18.7厘米,形體高大,古樸端莊,色彩艷麗,畫面自然生動。其他稀世珍品有素觚、饕餮觚、北齊送子觀音石刻、清代三鑲玉如意等,不勝枚舉。這里陳列展出的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商時期的梟形立雕,由整塊云南大理石雕成,兼具梟啄、梟目、人耳、獸角、魚鱗、象腳等造型,構(gòu)思奇特,雄渾有力,生命韻律,異常強烈。還有一塊清代的肉形石,用不透明的玉髓雕成,色峰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玉工不過是妙手偶得。"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酷似一塊新鮮豬肉,令人嘆為觀止。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漆器、琺瑯、玻璃、金銀器、竹木牙角雕刻等工藝類藏品有11445件工藝類藏品,還珍藏有許多名貴的文房用具,如宋代蘇東坡用過的硯臺、元代趙子昂用過的硯臺,明代制墨名家程君房、曾仲魁珍存的墨和狼毫萬年筆,明代竹雕人物筆筒,清代瑪瑙桃洗等,件件精細(xì)。此外,還有大量秘而不宣的"國寶級"文物。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和展出的文物珍品,展示了源遠(yuǎn)流長、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吸引著眾多參觀者,對于臺灣同胞了解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臺北故宮中最負(fù)盛名的藏品:翠玉白菜
玉,在中國是非常珍貴的質(zhì)材,琢磨玉料成為器物則相當(dāng)?shù)馁M工、費時,如何節(jié)料、省工遂成為玉器設(shè)計過程中,空間思考的準(zhǔn)則之一,而「量材就質(zhì)」便是此思考方向下產(chǎn)生的藝術(shù)特質(zhì)。所謂「量材就質(zhì)」,簡而言之,就是順應(yīng)玉料自然天成的外形或色澤設(shè)計玉器形制,是一種在外設(shè)條件的限制下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創(chuàng)作方式。協(xié)調(diào)天然與人為,則是此一創(chuàng)作方式最重要的理念!复溆癜撞恕辜纯芍^其中翹楚-以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為原材,運用玉料自然的色澤分布,琢碾出一棵鮮活欲滴、葉片上還停留了一只螽斯與一只蝗蟲的白菜。
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宮的陳設(shè)器,永和宮為清末瑾妃所居之宮殿,據(jù)說翠玉白菜即為其隨嫁的嫁妝。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純潔,昆蟲則象征多產(chǎn);祈愿新婦能子孫眾多。自然色澤、人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諧,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臺北故宮中最負(fù)盛名的藏品:豬肉石
清代。用不透明的玉髓雕成,色峰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玉工不過是妙手偶得。"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酷似一塊新鮮豬肉,令人嘆為觀止。
宋─明,長15.2cm,寬5.9cm,高9cm。閃玉,除底部微微露出玉質(zhì)原有的黃綠色外,通體褐黃,部份顯現(xiàn)灰白斑,偶見褐紅的色素,摻雜于陰刻線中。狀如枯槁而包闔起的荷葉,呈上寬下斂的三角形。葉緣彎曲起皺。外壁雙陰刻線刻劃葉脈。葉梗在底部彎繞一圈后順勢上揚至杯側(cè),此一安排除了增添造形的變化外,還具有器足與器把的實際功能。而此設(shè)計與浙江衢洲南宋史繩祖墓出土的一只白玉荷葉杯相似,只是本器的手法更見成熟。本器的附件紫檀木座,以多層次鏤雕作一把蓮狀,花葉秀美清雅,益添玉杯之風(fēng)采。
文豪蘇東坡曾謂晨飲為「澆書」,婉轉(zhuǎn)而幽默的表達(dá)出知識分子不得志時,惆悵但又不放棄理想、希望的心態(tài);蛟S是心有戚戚,明代的陳洪綬遂在其「畫隱居十六觀冊」〈現(xiàn)藏本院〉中安排了「晨飲」這個主題。圖中東坡先生坐在木根椅中,手持的正是一只與此件展品相似的荷葉杯。在此,荷葉杯具有文人不向惡劣環(huán)境屈服的象征意義。
玉鳥形佩
商,高11.35cm,寬5cm,厚0.3cm。?赭色玉質(zhì),大部分沁為灰白色。以鏤空與淺浮雕技法,雕琢出一梟鳥的側(cè)面造形。鳥頭上站立一龍,比例上龍頭甚大,龍身較短。龍與鳥的眼睛,都是商晚期〈約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紀(jì)〉典型的「臣」字眼,全器最下端,即鳥爪部分,形成一凸榫,證明此器曾插于某種易朽物質(zhì)之上。由文獻(xiàn)資料可知,古人在祭典上,常持拿著上端飾玉器的「玉梢」來歌舞,這件玉鳥紋佩,或即是玉梢上端所的玉飾吧!
龍與鳥都是古人信仰中的神靈動物。由神話資料可知,東夷族群相信,上帝派遣神玄之鳥,來到世界降生了他們氏族的始祖。所以東夷族群的玉雕上,常有各種玄鳥─鳳、鷹、梟、燕的花紋。商王朝的統(tǒng)治者,本屬東夷族群。院藏的這件玉鳥形佩,可能是商代貴族所用的玉飾。它既可點綴華麗,烘拖富貴,又象征貴族們具有神靈動物的稟賦。
嬰兒枕
宋,定窯。宋、金時小瓷枕廣為流行,有最簡單的長方形,亦有動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狀似如意云狀,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本件嬰兒枕為其中造型較為繁復(fù)者。宋代嬰兒紋樣極為流行,傳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鎮(zhèn)影青瓷、技法繁雜的磁州窯系以及本件所屬的定窯系,均可見以嬰兒或孩童嬉戲為紋樣的作品。
定窯,在今河北曲陽縣,古名定州,故名定窯。白釉色泛黃呈牙色,裝飾技法有淺劃、深刻、模印等,題材亦豐,尤以劃法技法靈巧熟練,線條流暢,作品生動活潑。
瓷枕造形采嬰兒側(cè)臥于榻上,頭微揚、寬額、身碩、雙手交叉為枕,兩腳彎曲交迭,狀極悠閑。左手執(zhí)一狀似彩球童玩,絲帶貫穿,上下以蝴蝶結(jié)飾固定。嬰兒臉部交待清晰寫實,模樣雅稚可人,衣飾以今日用語應(yīng)是:身著長袍,外加背心,長褲,布鞋。背心前襟飾錢形紋,后背劃牡丹,長袍下裳印圓形團花,衣袖長褲無紋飾,顯示以不同布料縫制而成。榻周開光,印有龍紋,底平無釉,刻乾隆御制詩。
院藏同型嬰兒枕兩件,北京故宮亦有一件,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除在細(xì)部紋飾技法、紋樣、部位及尺寸略有差異外,在面貌、衣飾皺褶幾乎一致,想當(dāng)時應(yīng)有一共同樣本,提供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