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胡銘藻
1912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科,1914年1月畢業(yè),入粵軍服役。1918年春任 魏邦平為司令的廣東討龍軍第五軍司令部參謀。
1920年,粵軍驅(qū)逐桂系,11月, 孫中山整編粵軍,魏邦平的第五軍改編為粵軍第三師,胡銘藻任粵三師參謀官、參謀處長兼軍官講習所教官。
1923年3月, 鄭潤琦重組粵軍第三師,胡銘藻任粵三師參謀長。粵三師重建之后,編制不全,紀律松弛,且同陳炯明時有勾結(jié),胡銘藻力請鄭潤琦整飭部隊,未得鄭的支持,忿而辭職。
1924年任 許崇智建國粵軍總司令部少將參謀、建國粵軍第一軍第二獨立旅旅長。
1927年任廣東省南區(qū)綏靖委員。
1933年任廣東國民政府第一集團軍高級參議兼廣東省北區(qū)綏靖公署高級參議。
1935年任江西第六綏靖區(qū)司令部司令部司令部參謀長。
1936年10月16日,國民政府裁撤東區(qū)綏靖委員,另設第五區(qū),胡銘藻任廣東第五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兼區(qū)保安司令,并按規(guī)定兼專員公署所在的潮安縣縣長,轄:潮安、潮陽、揭陽、澄海、饒平、惠來、普寧、豐順、南澳、汕頭、南山等縣。1939年2月,卸此職,由 何春帆接任。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兼任廣東民眾抗日自衛(wèi)團統(tǒng)率委員會委員。
1938年12月至1945年8月任廣東省政府委員,期間曾兼任廣東省政府秘書長、省糧政局局長(1943年底免兼此職)。
1944年冬廣東省政府西江南路行署在信宜成立,胡銘藻兼任行署主任。
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6月,通電起義。回國后任廣東省政協(xié)委員、省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