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經(jīng)歷
2011年
《國粹--京劇系列》、《妞》獲天津美術學院畢業(yè)創(chuàng)作二等獎;
2013年
《存在》獲2013中國當代漆藝展(南通)優(yōu)秀獎;
《眸》獲2013中國當代漆藝展(張玲合作);
《觀-自在》獲2013年天津美院研究生原創(chuàng)優(yōu)秀作品聯(lián)展二等獎;
2014年
畢業(yè)作品《無題》、《觀自在》獲天津美院“學院獎”、獲研究生畢業(yè)創(chuàng)作二等獎;
《戲之一、二、三》獲12屆全國美展---天津美術作品展金獎(最高獎);
《霓裳》獲2014首屆南通國際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銅獎(鄭勇合作);
2015年
作品《儷》獲2015年天津工藝美術大師——天津首屆工藝美術作品展,銅獎。
參展記錄
2007年-2008年
獲國家勵志獎學金;
2008年
《人體》、《結構頭像》入選天津美院設計基礎教學實錄《基點》;
獲得三等獎學金;
2011年
《徽韻》、《妞》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家協(xié)會主辦的第六屆中國現(xiàn)代手工藝學院展(蘇州);
2012年
《國粹——京劇系列》入選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70周年天津市美術作品展(天津美術館);
《徽韻》入選第三屆中國高校美術作品學年展,獲得博碩組三等獎;
水墨作品《生存系列——礦工》獲得天津美院原創(chuàng)優(yōu)秀作品聯(lián)展三等獎;
《國粹----京劇系列》入選由中國美協(xié)、文學藝術基金會主辦的2012年造型藝術新人展(中國美術館);
2013年
《麗人》、《妞》、《藏魂》、《曲項向天歌》入選2013年亞洲超越設計展(日本、韓國、臺灣、天津);
《生存系列——礦工》發(fā)表于亞洲基礎造型聯(lián)合學會----天津大會(天津美術館);
《存在》、《眸》入選由南通市人民政府、清華美院主辦的2013中國當代漆藝展(南通);
《唐-韻》入選2013年中韓國際藝術交流展;
2014年
《存在》、《眸》參加“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優(yōu)秀作品展”(北京國家大劇院);
《幽》《儷人》《循》等參加“南開風華”尹滄海師生書畫展—全國巡展(上海圖書館);
《戲之一》、《玄外音》入選12屆全國美展------天津美術作品展;
《琵琶--語》入選由中國文化部、中國美協(xié)、文學藝術基金會主辦的12屆全國美展(西安當代美術館);
《觀-自在》入選由中國美協(xié)、文學藝術基金會主辦的2014年第三屆造型藝術新人展(中國美術館);
《循》 《霓裳》入選由世界手工理事會、中國工藝美術家協(xié)會、南通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4首屆南通國際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
2015年
《儷人》、《人之初》參加『南開風華』2015年重慶-尹滄海師生書畫藝術交流展---全國巡展(重慶)。
藝術評論
國之重漆 古為今用 ——我的水墨創(chuàng)作點滴
文/劉光
“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之,削鋸修之跡,流染(漆)墨其上輸之于宮以為食器,諸侯以為益侈,國之不服者三十。舜禪天下而傳之與禹,禹作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nèi)。”——《韓非子·十過篇》
這篇古代文獻記載,在虞舜帝時就用大漆做食器、祭器了。浙江跨湖橋出土的“漆弓”,把中國的漆文化延伸到8000年。漆藝、陶瓷、水墨,并稱為中國三大傳統(tǒng)藝術媒介。不同的藝術形式,不同的天然材質(zhì)和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所呈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美學形態(tài),同樣能給人帶來鍥入心靈的藝術感受與審美沖擊。
當看到石器時代河姆渡朱漆碗的殘部遺留的朱漆痕跡,才明白什么是不朽;當欣賞自商周起至明清的代表性漆器文物,才感悟到民族之國粹傳達的無形力量!一次次的震撼讓我義無反顧的選擇大漆藝術,沒有別的,只想去傳承!傳承工匠之精神、傳承東方人特有的文化品質(zhì)與精神內(nèi)涵、傳承漆器如玉般的溫潤與含蓄、傳承大漆的“大”所蘊含的至高的藝術境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彼時的情懷亦是我始終的情懷!
從理論到實踐,從教學到科研、從接受學院派的專業(yè)訓練到跟隨民間藝人學習、從個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到國家的專項資助,它們讓我收獲頗豐。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當橫跨6。ㄖ陛犑校,考察生漆研究所、參觀博物館、體驗割漆、聽名家講座。全面、深刻、生動地感受到中華國漆的燦爛歷史與醇厚的藝術魅力。大漆屬于東方,它已深深地扎根在東方民族的血液里。
中國書畫藝術之鄉(xiāng)—蕭縣,生我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從小受楚風漢韻的浸淫與熏陶,耳濡目染,一直對中國傳統(tǒng)的書畫藝術情有獨鐘,難以割舍。常常于課余時間,伏案涂鴉,揮毫縱橫而心無掛礙。幸運的是在天津求學之際,遇到一大批成就卓然的藝術家,后來又遇到享譽世界的國內(nèi)外藝術家。他們或為師、或為友,給與我許多精心的點撥和悉心的教誨,使我在繪畫上有了一定的進步與深刻的體悟。
大漆,距今已有約8000年的悠久歷史,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它以其精致、高貴、厚重、典雅而贏得的世人的鐘愛。明朝隆慶年間的徽州漆工黃成所著《髹飾錄》一書,堪稱世界上最早的漆工專著。它反映了我國古代手工造物的獨特的人文理想,天人合一的哲學史觀。精微尚古的審美追求以及敬業(yè)務實的工匠精神。 東晉的戴逵與一代巨擘齊白石皆是個中翹楚。特別是齊潢老人,從木藝、篆刻、書法、繪畫之間尋到了自己的心靈歸宿。戴逵博學多才,借古熔今,集繪畫、雕塑、漆藝于一身。匠心獨運,妙造天成,于繪事之外,以漆入雕塑制作中國式佛像,又善操琴瑟,諳熟經(jīng)史,旁征遠紹,遂成一代宗師。
雖然藝術形態(tài)各具風骨,但其內(nèi)在的藝術氣質(zhì)卻是一脈相通。也許是受到先賢的啟發(fā),我也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考,嘗試著將諸多古老的藝術元素融入到我的繪畫中來。于是,便有了我的一系列《彩荷》《禪意山水人物》、《高士圖》的嘗試。傳統(tǒng)的寫意國畫崇尚清新淡雅,意在筆先,以極具變化的書法線條,痛快淋漓的塊面設色,在“似與不似之間”營造一種唯美的精神世界。除工筆重彩外,一般并不著意于濃麗賦陳,富艷精工,這也給了我自由發(fā)揮的馳騁空間。漆、墨、木板、宣紙的碰撞,讓我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式,將壁畫的熱情飽滿、漆畫的質(zhì)實樸茂、帛畫的空靈飛動、書法的俊逸瀟灑、舞蹈的恣意舒展聚于筆端,努力尋找個性內(nèi)斂而不張揚 ,堆金瀝粉而不脂膩,風發(fā)卓勵而不逾矩的藝術追求。
陶淵明“獨愛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陶氏高標獨立的曠世情懷,潔身自許的清貧獨守,與滿塘盛開的荷花,完成了自己不與世爭的超然淡定和獨善其身的理想造型 ,從而也為后人樹立了高山仰止的人格基調(diào);谌缡堑膶徝雷非螅趪L試彩墨的藝術語言表現(xiàn)時,我化清雅于開張,寓遠淡為濃密,大膽運用以重彩破墨,以重墨破水 。以筆墨為骨,以彩墨為神。攻于布白,精于巧思。張弛有度,疏密穿插。 于實處營虛,于虛處造實。力避松弛無骨,綿軟無神。隨心而不刻意,恬淡而任自然。措物象于時序,賦毫杪以深情。英國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在他的《藝術論》里說過“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這樣的藝術界定,恰恰契合了中國寫意畫的理論意趣。我在嘗試“彩荷”系列表現(xiàn)時,試圖把寫意的技法與漆彩相結合,把畫面引入另外一種水墨氤氳的漆彩之境;蚓呦、或抽象、或朦朧、或?qū)庫o、或斑駁、或瀟散。努力張羅出一派云蒸霞蔚的精神天地,力求小中見大,平中見奇。讓有限的空間彌漫著無限的藝術張力。一如陸機《文賦》所言,“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在寬不盈尺的畫面布施中,盡量拓展藝術語言所能企及的雋永與悠長,給人以無盡的審美遐想和視覺感受。傳統(tǒng)藝術是根,學傳統(tǒng)藝術中的精髓,無論在造型上,還是色彩上,我們都必須進行提純、轉化、生發(fā)、再造,使其轉化為自己獨有的藝術形態(tài)。
藝術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為藝術家在具象與抽象之間、古代與現(xiàn)代之間、東方與西方之間,應該進行不斷地探索,尋找新的有意味的形式,或許可以找到一個更加適合自己的藝術語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吾將此生予漆墨,為初心!
2017年5月劉光于小九華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