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張珍坤,男,1978年2月出生,在南開大學完成學士和碩士學位后,進入德國Juelich 研究中心攻讀交叉學科軟物質(zhì)方向的博士學位。于2007年獲得博士學位后,先后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和比利時魯汶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于2011年4月作為引進人才進入南開大學,同年晉升為副教授和碩士生導師。2012年入選天津市首批“三年引進千名高層次人才”計劃。
=-教育經(jīng)歷-=
1995年9月~1999年7月: 南開大學化學系, 學 士。 1999年9月~2002年7月: 南開大學化學系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專業(yè), 碩 士! 2004年3月~2007年5月: 荷蘭的Twente大學,軟物質(zhì), 博 士(博士研究工作在德國Juelich 研究中心完成)。
=-工作經(jīng)歷-= 2003年2月~2004年2月: 天津和平海灣電源集團有限公司,研發(fā)工程師! 2007年9月~2008年8月: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Paul-Pascal研究所,博士后! 2008年9月~2011年3月: 比利時魯汶大學,博士后! 2011年4月 ~ 至今: 南開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承擔科研項目-=
主持的項目: 1)教育部中央高?蒲袠I(yè)基本務費專項基金:人體友好性病毒和高分子復合材料的研究;
2)天津市應用基礎及前沿技術研究計劃(青年項目):基于病毒水凝膠的葡萄糖響應和胰島素緩釋智能材料, 2012-04至2015-03;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棒狀病毒的高分子刷修飾及其液晶行為研究,2013-1-1 至2016-12-31;
參與的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 嵌段共聚物多級自組裝模擬分子伴侶的結構與功能 (主要參與人)
=-榮譽&獎勵-=
2012年入選天津市首批“三年引進千名高層次人才”計劃。
=-教 學-=
1. 主講研究生選修課-《近代高分子物理方法》 2. 承擔2012年度南開大學研究生全英語教學課程建設項目
=-主要學術成就-= 從事介于化學,物理和生物間的交叉學科---軟物質(zhì)方面的基礎研究,在這些研究中所獲得的規(guī)律和結果可用于涂料,醫(yī)學,高分子,化妝品以及食品方面的材料的開發(fā)和生產(chǎn)。主要成果歸納如下:1)首次基于棒狀病毒制備了病毒水凝膠,構建了能夠熱可逆凝膠化的單分散棒狀膠體納米體系。對該體系進行了深入表征,獲得了微觀結構與宏觀性能的關系,其結果可運用到食用凝膠,仿生水凝膠等產(chǎn)品的開發(fā)生產(chǎn)中。同時首次提出并構建了液晶凝膠,一種具有液晶光學行為同時具有凝膠性質(zhì)的新型材料。2)通過表面化學修飾調(diào)控棒狀剛性膠體構成的溶致型液晶相的微觀結構,采用多種不同性質(zhì)的有機小分子對棒狀剛性病毒進行表面修飾并表征了其溶致液晶行為。其結果有助于理解棒狀分子的液晶行為和液晶材料的開發(fā)。該工作作為封面文章發(fā)表在一區(qū)核心期刊Soft Matter上。3)發(fā)現(xiàn)了一種與納米粒子曲率半徑相關的化學刻蝕反應,可用于納米顆粒的定點化學修飾及功能化,開發(fā)新型納米材料(該成果發(fā)表在化學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ACS)上并作為封面文章以突出其重要性)。4)研究了非球形膠體納米顆粒在液體和液體界面的組裝行為,從宏觀角度構建了高分子類似物。5)以棒狀病毒為模板,設計了各種形貌的多維納米材料。以上工作發(fā)表在化學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ACS),納米材料頂級期刊Small以及物理化學核心期刊Langmuir,Soft matter上。關于介觀尺度橢球體的可控表面修飾及其在液-液界面的組裝被選為J. Am. Chem. Soc的封面文章。調(diào)控棒狀病毒液晶行為的成果被選為Soft Matter的封面文章
=-當前主要研究方向-=
--棒狀生物納米顆粒和高分子復合物的構建及其溶液行為研究 --病毒基水凝膠的功能化及其應用 --非球形納米膠體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可控自組裝
=-代表性論文-=
(1) Z. Zhang, E. Grelet, Tunning the chirality in the self-assembly of rod-like viruses by chemical surface modifications. , 9, 1015-1024 (2013) (封面文章)
(2)Naveen Krishna Reddy, Zhenkun Zhang, M. Paul Lettinga, Jan Dhont and Jan Vermant, “Probing structure in colloidal gels of thermo-reversible rod-like virus particles: Rheology and scattering”, 56(5), 1153 (2012).
(3) Z. Zhang, P. Pfleiderer, J. Vermant and C. Clasen. Synthesis and directed self-assembly of patterned anisometric polymeric particles. , 133, 392-395 (2011). (封面文章)
(4) M. P. Lettinga, J.K. Dhont,Z. Zhang, S. Messlinger and G. Gompper. Hydrodynamic interactions in rod suspensions with orientational ordering., 6, 4556-4562 (2010).
(5) Z. Zhang, J. Buitenhuis, A. Cukkemane, M. Brocker, M. Bott and J.K.G. Dhont. Charge reversal of the rodlike colloidal fd virus through surface chemical modification. , 26, 10593-2442 (2010).
(6) Z. Zhang, N. Krishna, M. P. Lettinga, J. Vermant and E. Grelet. Reversible gelation of rod-like viruses grafted with thermoresponsive polymers. , 25, 2437-2442 (2009).
(7) Z. Zhang, J. Buitenhuis. Synthesis of uniform silica rods, curved silica wires and silica bundles using filamentous fd bacteriophage as a template. , 3, 424-428 (2007).
(8) Z. Zhang, A. Berns, S. Willbold, J. Buitenhuis. Synthesis of well-defined poly(ethylene glycol)(PEG)-grafted colloidal silica particles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in aqueous environments. , 310, 446-455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