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姓名:詹希元
性別:男
生年:不詳
卒年:不詳
國籍:中國
時代:明代
籍貫:安徽歙縣
民族:漢族
身份:官員
生平
詹希元,字孟舉,號逸庵、丙寅訥叟,安徽歙縣人。洪武初為鑄印副使,官至中書舍人。
詹希元-明后更明希原,字孟舉,號逸庵、丙寅訥叟,新安(今安徽歙縣)人。洪武初為鑄印副使,后宮中書舍人。篆書用筆絕類泰不華王貞婦碑。又善大書,兼歐、虞、顏、柳,凡宮殿城門坊扁署書,于端重嚴整中,寓蒼勁雅秀之趣,是為難能。小字則稍熟媚。嘗作太學集賢門,字畫遒勁。第門字用(走瞿)。太祖見而怒曰:“安得梗吾賢路?”遂削其(走翟)!独钗镍P月山叢譚、書學傳授、水東日記、吾學編、詹氏小辨》。...
多才多藝
工書法,“詹希元善大書,兼歐虞顏柳,凡宮殿、城門、坊扁皆希元書!
創(chuàng)制“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詹希元——明初“臺閣體”先導
臺閣體書法在洪武年間初創(chuàng),完全形成和發(fā)展主要在成祖永樂年間,流行于朝野間,體現(xiàn)了明初書法發(fā)展的總趨勢和基本特點,對后來清代館閣體書法亦有相當?shù)挠绊。明朝最著名的臺閣體書家有三宋(即宋克、宋璲和宋廣)、詹希元、杜環(huán)、沈度、解縉等。其中詹希元是活動于明初書壇的較為突出的書家,是明代臺閣體書法的先導。詹希元字孟舉,后更名希原,新安人。號逸庵、丙寅訥叟。幼從父官勝國,至洪武初為鑄印副使,后卒官中書舍人。
(一) 書學淵源及書法風格
解縉專門在《春雨雜述》中列述書學傳授的嫡承譜系,我們可得知詹氏書學淵源,詹希元得之于饒介。饒介是元末吳門書家的主力,個性倜儻豪放,書法豪邁、自信,草書師懷素與王大令,近取康里子山的勁健,李日華評其書“圓勁暢朗,神追大令”。
詹希元自元入明,少時即受業(yè)于康里巎巎之門,自然也擺脫不了時代的烙印。他的學生解縉認為從趙孟睢⒖道鎰由?到明代宋克,再加上其師詹孟舉,直到其本人,是書法傳授的直系,應該代表解縉心目中的傳統(tǒng)書學的發(fā)展脈絡?梢娬蚕T诿鞒鯐鴫斨芯哂械呐e足輕重的地位,而其這種地位的得來也是“名正言順”的。
根據(jù)其楷書風格的記載可知其亦師法歐、虞、顏、柳等唐代名家!缎赂窆乓摗份d:
皇明中書舍人新安詹孟舉,真書每一行二字在蜀府者為第一本,字方四寸,勁健壯麗,蓋國朝第一手也,字兼歐虞顏柳,雖古人亦少。
可見,詹希元楷書又以歐陽詢?yōu)橹?兼取顏真卿、柳公權筆法。他主要以署書聞名(榜書),在當時朝野上下幾乎無人與之相比,凡宮殿、城門、坊匾,皆其所書,小字則稍熟媚。
史載希元亦擅篆書,用筆與其泰不華絕類,也相當有水平。泰不華(1304—1352)字兼善,號百野,蒙古族伯牙吾臺氏,初名達普化,臺州(今浙江臨海)人,官至浙東道宣慰使,擅篆隸楷書,有《陋室銘》傳世。
可見,詹希元主要以楷書見長。作為御用書家,其風格也主要是為了迎合皇家口味,具有端重嚴整而又蒼勁雅秀的廟堂之氣。
(二) 地位及影響
詹氏在當朝名重天下,被譽為“國朝第一手”,享有很高的聲譽。明范欽《評書》,把詹希元榜書列為當時最有名的書法之一,與祝允明、宋克齊名。因此,世人得其書跡皆視之為珍寶。豐坊評詹氏署書曰:“……題署,亦顏公為優(yōu),太白次之,君謨又次之。本朝惟孟舉可配古人,自后未見其比也!(《書訣》,《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520頁。)
詹希元深得帝王器重,重要題署、碑文等多出其手。他洪武初授吏部奏差、鑄印副使,后拔中書舍人。作為入明之后第一代中書舍人,其書法直接為宮廷服務,地位彰顯,他以書顯通,除宮殿城門坊扁,國朝碑文書丹多出其手!读囍讳洝份d:“希原善大書,兼歐虞顏柳。凡宮殿城門坊扁,皆希原書。”《墨池璅錄》卷三云:詹希元,獨擅署法,署書冠冕莊重。詹景鳳云:希原署書于端重嚴整中寓蒼勁雅秀之趣,是為難能耳。若小字則稍熟媚。明洪武三年(1370)立《大明詔旨碑》,沒有著書寫者名,但《七修類稿·國事類》中記載了一篇名為《本朝岳鎮(zhèn)海瀆碑》的碑文,其碑文內(nèi)容和碑文一字不差。文中提到:“予嘗親至東鎮(zhèn)碑下,其碑高可三丈,書乃詹孟舉之楷?贾跁r,洪武三年六月頒刻。遐想天下之碑,亦必如是耳!泵魅硕寄略凇抖脊T纂》中曾記:“乃親撰碑文,命詹孟舉書,立于廬山之上!薄陡窆乓摗份d:“國朝尊崇碑,皇明尊崇孔子仍唐宋元舊王號內(nèi)載正五岳四瀆海鎮(zhèn)神號字皆真字。中書舍人詹孟舉筆也。碑極高大勝于前代碑遠甚!(明·曹昭撰,《新格古要論》卷3《國朝尊崇碑》,《叢書集成初編》第1554冊,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楊士奇《東里集·恭題勅建太學碑后》載:“洪武十四年,改建宣圣廟國子監(jiān)雞鳴山之陽,明年成翰林學士。臣宋訥奉勅譔碑文。鑄印局副使臣詹希元奉勅書并篆刻!
詹希元的影響之深遠,還體現(xiàn)在為后輩臺閣體書家所取法的對象。祝允明《書述》稱,“詹、解鳴于朝”,以大書稱道,自然也為當時很多著名書家所學習。除解縉之外,如當朝中書舍人許鳴鶴、王敬、朱孔昜等人,甚至連宮中皇親、嬪妃亦隨希元學書。因詹氏甚得帝王寵愛,必然會被時人爭相效仿,使得宮廷御用書家大多因襲了其以歐顏諸家為宗的風格,一方面推動了學書之風氣,另一方面也成為宮廷臺閣體書風形成的引導。明代擅長臺閣體書家,以詹希元為取法對象的最多。
詹希元書趨于平正、嫻熟,盡管尚未沾染庸俗之氣,風格也主要取法自元代,但是為適合宮廷及帝王所好,業(yè)已初露臺閣體端倪。洪武年間,中書舍人便有十數(shù)人,到永樂朝,驟增至三四十人,加之當時繕寫《永樂大典》的許多書吏,宮廷書家甚為活躍,構成龐大的陣營,導致臺閣體出現(xiàn),至成祖永樂時期發(fā)展至高潮。
由于臺閣體書風的風靡,詹希元后來引起了爭議。第一代中書舍人在入宮之后,逐漸改變了原來的藝術追求。從元入明的書法家,許多人因善書被征入內(nèi)府,書風漸趨媚俗。對明初流媚書風的籠罩,后世許多書家學者已有微詞,也對詹希元的書風提出了批評,如晚明學者謝肇淛認為明初多俗筆,后人卻爭相效仿,致使書風日下:
“國初能手,多粘俗筆,如詹孟舉、宋仲溫、沈民則、劉廷美、李呂棋之輩,遞相模仿,而氣格逾下!(清·王原祁等纂輯,《佩文齋書畫譜》卷10《論書10·明謝肇淛評書》,中國書店,1984年影印,第274頁。)
《五雜俎》卷七批評詹氏宮廷匾額一味以莊嚴為上,被僵化平庸的惡俗所囿:
今國家誥敕及宮殿匾額,皆用書法極端正者,謂之中書格,但取其莊嚴典重,其實俗惡不可耐也,洪武初,詹孟舉以此技唱于南京,宮殿省寺之署多出其手。
《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十《明周之士書家評》言及,詹希元等人雖然名重一時,但書風呆板,氣格鈍滯,不能兼通精善,所去古人法韻兩勝的境界甚遠了。
謝肇淛等人的不滿和批評是從臺閣體書法的審美和藝術創(chuàng)造性來要求詹希元,錢謙益的肯定是從臺閣體書法的實用性來看的,二者都有合理之處,對于詹希元來說,臺閣體的興起雖然由他肇其啟端,但并不是他所能預料和決定的,客觀的看,詹希元在明代初期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書家。
?
本文來源于論文資料庫:http://lw.zaizhiboshi.com 全文閱讀鏈接:http://lw.zaizhiboshi.com/article/html/42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