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章京
一、軍機處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軍機房”,不久改稱“辦理軍機處”,乾隆以后多省去“辦理”二字,簡稱“軍機處”。軍機處的職官有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有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軍機大臣由皇帝從滿、漢大學(xué)士、尚書、侍郎等官員內(nèi)特簡,有些也由軍機章京升任。軍機大臣之任命,其名目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所謂“行走”者,即入值辦事之意。軍機大臣沒有定額,軍機處初設(shè)時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軍機章京初無定額,至嘉慶初年,始定為滿、漢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滿、漢章京又各分兩班值班,每班八人。軍機章京之任命,或稱為“軍機司員上行走”,或稱為“軍機章京上行走”。
二、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早期也稱為“司員”。最初,章京無一定額數(shù),在內(nèi)閣中書等官員中選調(diào)。乾隆初,改由內(nèi)閣、各部、理藩院等衙門調(diào)派。自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始,定軍機章京分滿、漢各兩班,每班8人,共32人。各班設(shè)領(lǐng)班、幫領(lǐng)班章京各1員,由軍機大臣于章京中選資深望重者任之。軍機章京的選任,據(jù)《樞恒紀略》卷7載:“漢軍機章京由內(nèi)閣中書、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由進士、舉人出身者兼充;滿軍機章京以內(nèi)閣中書、六部、理藩院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兼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確定漢章京額缺為20人。
軍機章京也是兼差,凡承旨入值軍機處的官員,仍為原衙門的實缺并照例升轉(zhuǎn)。軍機章京一般為五、六品,領(lǐng)班章京為從三品或正四品。軍機章京按例不參加京察,其獎敘升轉(zhuǎn)由軍機大臣酌情保奏,平時每屆三年奏保,凡遇修補檔案,編修方略等事結(jié)束時,均照例特保,故章京的提升較快,當時人視之為升官的捷徑。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十二月初十日奏定變通軍機章京升補章程,定軍機章京為實缺,其領(lǐng)班章京秩視三品,幫領(lǐng)班章京秩視四品,以下各章京俱按原品實授。并規(guī)定了三年遞升一級的升補辦法①。軍機章京辦理軍機處的日常工作,處理文書,記注檔冊,撰擬文稿等。自乾隆時傅恒任領(lǐng)班軍機大臣始,軍機章京亦同時負撰擬諭旨之責;還參預(yù)軍機處新承辦案件之審理;跟隨軍機大臣或單獨奉派往各省查辦和處理政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