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2011,博士,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
2003,碩士,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
2011,講師,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2010,兼任講師,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chuàng)意學系
2007,助教,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
2006,研究助理,臺北縣十三行博物館
研究方向
人類學與考古學:文化接觸、交換體系、物資文化、生態(tài)考古、科技考古、陶器分析、地理資訊系統(tǒng)、臺灣及東南亞考古
文化遺產管理:考古文化遺產管理、公眾考古學
博物館學:文物典藏與研究
研究成果
期刊論文
1.熊仲卿,印尼馬魯古群島二元社會結構與聚落模式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7卷,第5期,第49-56頁。(CSSCI核心期刊)
2.熊仲卿,亞洲香料貿易與印尼馬魯古群島的社會文化變遷,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5卷,第3期,第151-160頁。(CSSCI核心期刊)
3.楊熊端、熊仲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話語建構—以白族“繞三靈”為例,文化遺產,2015年,第5期,第17-24頁。(第二作者,CSSCI核心期刊)
4.熊仲卿,印尼摩鹿加群島的陶業(yè)民族考古,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6卷,第4期,第144-151頁。(CSSCI核心期刊)
5.Wei Weiyan and Shiung Chung-Ching, Viet Khe Burial 2: Identifying the Exotic Bronze Wares and Assessing Cultural Contact between the Dong Son and Yue Cultures, Asian Archaeology, 2014, Vol.2, pp.77-92. (通訊作者,同行審查)
6.熊仲卿,地理資訊系統(tǒng)在考古遺址管理與預測模式的應用及問題,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八期,2009,第4-19頁。(THCI)
7.熊仲卿,價值、重要性及考古遺址文化資產的評價模式,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四期,2008,第81-90頁。(THCI)
學術會議
1.Shiung, Chung-Ching and Mahirta Sasongko, Meanings of Earthenware: Case Studies from Two Spice Trade Centers in the Maluku Islands of Eastern Indonesia,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ists, July 6-10, 2015, Paris.
2.熊仲卿,16世紀以前亞洲香料貿易的變遷:以丁香和肉豆寇為例,Diet, Food,and Cultural Consumption,March 7,2015,Guangzhou.
3.熊仲卿,古代環(huán)南中國海海島地區(qū)貿易網絡與社會文化研究,海上絲路:人文交流與貿易往來,2014年11月28日,珠海。
4.Shiung, Chung-Ching, Proto-historical Settlement Patterns of Trade Centers in the Spice Islands, Maluku Province, Indonesia, the 20th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 Congress, January 11-18, 2014, Cambodia.
5.熊仲卿,百越與海洋文化:從文化的定義談起,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第十六次年會暨嶺南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2013年12月2日,廣州。
6.熊仲卿,瓷器與硬陶在島嶼東南亞的社會意義,古代全球陶瓷貿易,2011年12月13日,廣州。
7.熊仲卿,香料貿易下的香料群島:10-16世紀的巨變,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復辦三十周年系列學術活動,第二屆青年人類學論壇,2011年12月9日,廣州。
8.熊仲卿,印尼摩陸加群島的陶器民族考古,邊疆民族考古與民族考古學論壇,2011年10月17日,長沙。
9.Shiung, Chung-Ching, The Evolution of Ceramics on the Banda Islands in Central Maluku, Indonesia, the 19th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 Congress, November 29 u2013 December 5, 2009, Hanoi.
10.Shiung, Chung-Ching, Value, Significance, and the Models of Evaluating the Cultural Resource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the 14th Annual North American Taiwan Studies Conference, June 27-29, 2008, Seattle.
11.熊仲卿,十二至十七世紀肉豆寇貿易對班達群島物質文化影響的初步研究,環(huán)臺灣地區(qū)考古學國際研討會暨2007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2008年5月10-11日,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學位論文
1.The Implications of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actions for Ceramic Evolution on the Banda Islands, Maluku Province, Indonesi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12.
計劃報告
2006,臺中市第七期重劃區(qū)惠來遺址保存方式可行性評估計劃, 委托單位:臺中市文化局, 研究單位: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 (計劃主持人:林明美)。
學術獎勵
1.2009,Conference Travel Funding, Anthropology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2007,Pilot Research Funding, Anthropology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02-2004,Exchange Program Tuition Waiver, Graduate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主要教學經歷
本科生:東南亞考古、環(huán)境考古、博物館學概論、美國考古學概論、考古田野實習
研究生:考古人類學講座
通識課程:東南亞文化與古代文明
田野工作
臺灣
印度尼西亞
東帝汶
學術兼職
1.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審稿人
2.Journal of Indo-Pacific Archaeology審稿人
3.Journal of Island and Coastal Archaeology審稿人
4.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外事委員會委員
5.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ists會議小組召集人
學術交流
Tidore島考古調查與發(fā)掘,2013年8-9月,合作單位:印尼Gadjah Mada大學考古學系